數據解讀古代名醫 不重流派重儒道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1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名醫成才與年齡關係不大、儒道功底勝於醫學知識、自學成才多於從師和家傳學習、兼學流派多於單一師承門派……一項針對36位縱跨我國各朝代最負盛名醫家的統計研究,刊登在7月出版的《中華中醫藥雜誌》上。這篇名為《古代名醫成才經驗的共性研究》的研究,透過數據説話,顛覆了世人對傳統醫學大家的諸多刻板印象,也為當前中醫學教育提供了難得的反思與啟示。

此次研究由江西中醫學院開展,對36位史實可信、資料完善且對後世産生影響的醫學大家,分別以年齡關係、學醫動機、治學特點、成才關鍵等26項類別進行統計,得出研究結論。

數據顯示,古代名醫與年齡關係不太大。雖有陳子明等自幼學藝者,但也不乏李時珍等中年始習者,乃至喻昌近50歲轉攻岐黃的案例。秉承家學、為了謀生、救治親友、饒有興趣都不是最主要的學醫動機。功名難成和行醫濟世反而以36.1%的比例並列排名學醫動機第一。

師徒學習是古代成醫的主要通途,但數據顯示,有36.1%的醫家通過自學成才,從師學醫佔30.6%,秉承家傳佔到33.3%。

此外,“博廣”與“專攻”一直是醫學專業學生困惑的難題。數據顯示,69.4%的醫學大家儒道功底深厚,喻昌精通諸子百家、吳瑭甚至曾檢校《四庫全書》。博覽醫書與學識淵博僅佔到44.4%和41.7%。

在學習關係上,名醫一般也不太重“師道”。數據顯示,注重師承僅佔8.3%,而兼學流派不偏執佔66.7%,訪師問賢博采眾方佔30.6%。崇經重本的佔19.4%,而尊經不泥古的佔47.2%,重新創新發展的佔33.3%。(實習記者張曉東)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