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茯苓大産業 "土疙瘩"變"金餑餑"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1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種植茯苓划得來,不費事,抽點空就可以把它管理好,現在我們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茯苓,周邊村子也跟我們的情況差不多。”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甘棠鎮樂群村,村民們提到種植茯苓都興致盎然。

近年來,有“中國茯苓之鄉”美稱的靖州縣,以富民強縣為目標,全面實施“産業興縣、人才興靖”戰略,堅持走“科技引領、創新發展”之路,立足豐富資源,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茯苓産業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使茯苓這個原來長在山衝泥土裏的“土疙瘩”,現在成為靖州人民勤勞致富的“金餑餑”。

遍地開花形成富民大産業

“靖州地處湘西南邊陲,懷化市南部,氣候、土壤等條件均適合茯苓生長,經常有人挖到野生茯苓。”靖州縣相關領導介紹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靖州就有人開始試著人工種植茯苓,摸索人工種植茯苓技術,並逐漸走向産業化。

特別是近年來,靖州縣著力做大做強茯苓産業,制訂了《茯苓産業發展實施辦法》,成立以茯苓為主的縣藥食用菌産業開發領導小組,引導茯苓産業發展;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支援,開展技術培訓,鼓勵農民種植茯苓;用工業化理念引領農産品生産基地建設,推行公司+協會+基地+苓農的合作發展模式,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按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的原則建設生産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茯苓袋料栽培技術,開展太空育種項目;建立健全茯苓産業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各界大力發展茯苓産業。

目前,靖州茯苓種植達264萬窖,年産鮮茯苓1.58萬噸,其中建成GMP(藥品生産品質管理規範)標準化基地8000畝。靖州有全國最大的茯苓交易專業市場,年交易量3.2萬噸,佔全國的60%;年出口量1.2萬噸,佔全國出口總量的2/3;該縣茯苓還通過搭乘“神舟十號”宇宙飛船進行太空育種試驗。

近年來,靖州縣委、縣政府先後培育了科技創新型茯苓企業8家,農民茯苓科技合作社3個,茯苓産業從業人員近3萬人,並帶動周邊28個縣市16萬餘人就業,取得科研成果5項(已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獲得“國藥準字號”産品8個,“國食健字號”6個,“國家合格評定品質達標放心産品”1個,湖南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重點産品2個。

2011年,“靖州茯苓”獲國家工商總局頒發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該縣補天藥業生産的茯苓多糖口服液、補天膠囊分別獲得“國藥準字”和“國食健字”,並通過GMP認證,“茯苓多糖抗癌針劑”被科技部確定為“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重點科技專項。龍豐公司生産的茯苓飲片、捲筒、刨片等産品遠銷日本、馬來西亞、南韓、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出去種植轉變增長方式

“茯苓種植看似簡單,其實挺講究的,如選地最好是選擇坡度20~60度、向陽背風、土質疏鬆、排水透氣性好的地塊,而且下種前三天還要仔細檢查有無白蟻……”提到茯苓種植技術,靖州縣飛山管委會城郊村的技術員龍幸祿打開話匣子就停不住。他告訴筆者,為推廣茯苓種植技術,他幾乎一年四季都在奔忙,而且主要跑外省市,為當地農民講解茯苓種植技術規程,指導他們種植。

據介紹,龍幸祿從1985年就開始搞茯苓菌種生産,與茯苓打交道將近30年,最初只在靖州本地種,後來就發展到了雲南、廣西、貴州、重慶。現在龍幸祿家裏有明確的分工,妻子和兒子守在家搞茯苓菌種生産、銷售,他則到府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待茯苓成熟,又收購茯苓運回靖州銷售,通過發展茯苓,他每年有近40萬元的收入。

趙世平比龍幸祿更早發展茯苓,他1981年就開始搞茯苓菌種生産。如今,趙世平在雲南、四川、重慶、廣西、湖南建了6個茯苓菌種生産廠(茯苓加工廠),年銷售茯苓菌種700萬包,茯苓成品6000噸,兩個弟弟也被帶動起來搞起茯苓産業。靖州茯苓協會會長王先有甚至更早種植茯苓,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摸索著種茯苓,2000年自籌資金牽頭成立了“懷化食藥用菌協會”,吸納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1200多戶菌農入會, 2004年他又發起組織了“靖州縣茯苓專業協會”,並經常深入貴州、廣西等地到府服務。

如今,在靖州有200多位像龍慶祿、趙世平、王先有這樣的技術員活躍在湘、贛、黔、滇、渝、川、桂七省(市、區),為當地茯苓發展提供一條龍服務,不僅富裕了當地農民,自己也通過銷售原種、回購、加工産品獲得可觀收益。

據了解,隨著茯苓産業的疾速壯大,靖州本地生産的茯苓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為此,該縣採用“走出去,拿進來”的辦法,鼓勵能人、大戶到資源豐富的外縣、外省去發展茯苓生産,依託茯苓專業大市場和龍頭企業,把産品拿回來進行加工轉化增值,轉變增長方式。近年來,該縣藥茯苓生産、加工戶紛紛走出去,前往貴州、雲南、重慶、廣西等地開發茯苓生産基地,採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茯苓種植,種植戶只需投入土地和勞力,其他環節均由廠家負責,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種植風險,提高了收入。

電子現貨交易拓寬銷售渠道

“以往,企業或商人將茯苓從藥農手裏收購來,加工包裝後,賣給採購商,採購商再通過批發或分銷等方式,將茯苓賣到各地中藥材市場進行銷售。經過這一系列環節的折騰,茯苓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價格要貴很多。”湖南唐氏茯苓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建設告訴筆者,現在,通過他們公司運作,將靖州茯苓拿到渤海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由藥農和消費者買賣雙方直接對接,電子報價自動匹配成交,減少了中間貿易環節,既可以讓消費者省錢,也可以讓藥農賣出好價錢。

位於天津的渤海商品交易所是目前國內電子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交易商。“通過渤商所的全球化網際網路平臺,把靖州茯苓賣到全世界,這是我們力推靖州茯苓上市的初衷。”唐建設介紹説,靖州茯苓是目前湖南省首個在渤商所上市的農林産品,這種新型的銷售模式,必將推動靖州茯苓産業實現質的飛躍。

確實,這種電子現貨交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提前鎖定價格。由於現貨交易並不一定是當時交易,所以藥農可以通過預判市場行情,減小市場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這點好處吸引了眾多茯苓種植戶,老種植戶湯志中説:“在和合作社的其他藥農討論之後,我決定今年還像以前一樣把茯苓賣給企業。讓他們去進行電子交易,現在不用擔心他們會壓低價格了,因為大不了,到時我自己去開戶。”

這種電子現貨交易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增強了靖州藥農的集體意識和品質意識。因為,在渤商所上市的是“靖州茯苓”品牌,而且渤商所對於每種交易産品都有著嚴格的品質標準。用靖州縣和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張煌成的話説:“靖州茯苓最早是由‘提籃叫賣’開始的,起初大家打的都是‘靖州茯苓’這個集體招牌,後來各家各樹品牌,現在在渤商所掛牌上市,大家又必須齊心維護‘靖州茯苓’這個招牌了,這對靖州茯苓發展有極大好處。”

靖州縣茯苓大市場主任楊建生坦言:“以前都是政府出面叫藥農要安全生産,保證品質,現在是由市場來把關,不合格的産品就會被拒之門外。門檻式的準入機制和巨大的違約成本將更加有利於築牢食品藥品安全防火牆,將從整體上促進靖州茯苓品質提升,推動靖州茯苓産業持續、健康發展。”(記者 何君林)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