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藥學發展史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07 內容來源: 國際線上
藏族醫學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逐步認識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於治療的經驗;在狩獵過程中,又逐漸知道了一些動物的藥理作用。相傳在西元前三世紀,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説法。當時還沒有系統的理論,主要靠三種療法,即放血法、火療法、涂摩療法來治病。同時,還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療外傷等等原始簡單的辦法。
西元四世紀,天竺的著名醫學家碧棋嘎齊和碧拉孜入藏,傳播了《脈經》、《藥物經》、《治傷經》等五部醫典,對藏醫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西元六世紀以來,從內地傳來了醫學和天文曆算;七世紀,文成公主入藏,帶來四百零四種病方,五種診斷法,六种醫療器械"以及四种醫學論著如《門介欽莫》(即《醫學大全》)等。八世紀,金城公主入藏時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如《索瑪拉扎》(即《月王藥珍》)等等。
赤松德讚時期,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醫學家,即玉妥.雲登貢布、碧棋列貢、吾巴曲桑、齊齊謝布、米娘絨吉、昌提傑桑、聶巴曲桑、冬門塔傑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雲登貢布最為有名。
玉妥.雲登貢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時期最傑出的醫學家,曾擔任過讚普的御醫,是藏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廣泛蒐集和研究民間醫方,總結民間醫藥經驗,還多次赴內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拜中外名醫為師,曾邀請著名中醫學家東松(即韓文海)、印度醫學家新提嘎瓦、尼泊爾醫學家達瑪錫拉、克什米爾醫學家庫雅巴等來藏研討學術。他結合中外醫學成果,編著了三十多部醫學論著從而形成了藏醫的一整套體系。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十五世紀以後,藏醫逐漸形成了北方和南方兩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強巴.南傑查桑為代表,南方派則以舒卡﹒年姆尼多吉為代表,他們分別總結了北部高寒地區和南部河谷地帶的多發病及其治療的經驗,各有特點。
十八世紀以後,著名醫學家帝瑪爾· 丹增彭者廣泛收集藥物標本,編著了《晶珠本草》,收載藏區藥名兩千余種,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及功能等均講述得十分詳細。
西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創辦了"門孜康"(醫算局),廣招門徒,教授醫藥理論,對藏醫藏藥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藏醫藥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進一步重視與大力支援,使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各藏族聚居地區都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