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案賞析之經絡醫學(2)慢性咳嗽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0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侯某,男,58歲,2012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慢性咳嗽急性發作1周余。患者慢性支氣管炎多年,1周前因感冒引發,咳吐黃痰,痰黏難咳。眠差,煩躁,余可。有長期吸煙史。

經絡診察:手太陰經、厥陰經,手足少陰經、太陽經,足陽明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陰經、厥陰經。

選經:手太陰經、督脈、手厥陰經、足少陰經(陰蹺脈)。

選穴:點大椎。針刺列缺、尺澤、照海、大陵。

中藥處方:麻黃6克,半夏10克,細辛2克,桂枝6克,幹姜3克,五味子6克,黃芩6克,甘草6克,遠志10克,竹茹6克,陳皮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患者未服藥,咳嗽黃痰而黏。查手厥陰經異常。

選穴:針刺列缺、照海、曲澤、大陵、行間。

三診、四診:咳已不明顯。方同前。

五診:近日咳嗽咽癢,少量白痰。苔白脈滑。

選穴:針刺陶道、身柱、陰陵泉、照海、孔最、左通天。

中藥處方:麻黃6克,半夏10克,細辛2克,桂枝6克,幹姜3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川貝母6克,陳皮10克,枇杷葉6克,黃芩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經過5次針灸和2次中藥治療,咳嗽已不明顯。3周後又復發作,再用針灸和中藥治療,咳嗽消失。

醫案解讀: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年年發作,國慶節後因感冒而發。由於近日感冒,故急則治其標,先解表止咳。根據經絡診察的結果,取手太陰經、厥陰經、陰蹺脈、督脈。

手太陰經主呼吸、宣發肅降。患者受寒,“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是令咳也。”(《傷寒明理論》)取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宣肺利水通絡;患者有黃痰,取合穴尺澤清肺熱、化痰,加大椎升陽固表。

照海配大陵治療失眠、煩躁,但也可治其咳嗽。照海通陰蹺脈,可治各種咽喉病,包括咳嗽、咽喉腫痛。大陵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可清鬱熱治療失眠包括胸滿等症狀。患者咳嗽吐黃痰與其心包經鬱熱有關係。手厥陰心包經循行于胸膈處,胸膈有鬱熱,上逆犯肺,導致咳嗽及咳黃痰。此外,配合大陵、照海不僅安神,也可清熱利咽,止咳。

二診咳嗽未減,咯黃黏痰。重新察經絡,發現厥陰經異常,説明外邪從表入裏。手太陰肺經主開,在三陰經屬表,厥陰經主闔、屬裏,外邪從表入裏,導致厥陰經有鬱熱。去尺澤、大椎,加曲澤、行間。列缺、照海宣肺止咳。大陵、行間清厥陰經之鬱熱。曲澤為手厥陰經的合穴,可調理手厥陰經的氣機,能清厥陰之熱。同時配合小青龍東加減,二診以後咳嗽已不明顯。

3周以後咳嗽又復發,有少量白痰,苔白脈滑。察督脈時發現陶道、身柱異常,即取此兩穴。身柱能治慢性咳嗽,陶道有固表升陽的作用。配左通天、陰陵泉、孔最。左通天是通過經絡診察發現的止咳效穴。孔最為手太陰經郄穴,能清熱、潤肺可治支氣管炎。陰陵泉為足太陰經的合穴,可化痰;照海亦可止咳。開小青龍東加清熱化痰之藥7劑,咳嗽症狀消失。

(王居易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