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防治老年病尚平和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6-2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目前,國際老年生命科學界(包括醫學科學界)通常認為人的期望壽命為120歲左右,這和我國《尚書·洪范篇》“以百二十歲為壽”記載一致,也與《黃帝內經·天年》以“人之壽百歲而死”,即所謂“度百歲乃去”大體相吻合。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我國古代有過很多傳説,如稱四川彭山的彭祖活到880歲。西方同樣有很多類似的美妙傳説,如《聖經》載Methuselah活到969歲。的確,人生即使活到100歲,也不過3萬多天,真是太短了,所以大家都心存健康長壽的美好期望。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由於當今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醫藥條件的改善,現代人平均壽命已經比古代人延長了不少。

比如唐代詩人杜甫(西元712年~770年),終年59歲,50來歲就“耳聾肩麻”,慢病纏身,作詩自稱“衰病已成翁”,並有“老病有孤舟”之類的感慨。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西元前179年~西元前118年),病消渴,多飲多尿,甚為痛苦,被稱為“相如病”,醫史學家認為“相如病”實為今之糖尿病。可見,慢性病(諸如糖尿病及其並發癥等)常是當時人們早夭或短壽的原因。

而今,生物壽命學正在被老年學家和老年醫學家廣泛關注,從基礎科學到社會生活實際,已研究到應如何進一步採取措施,謀求健康的長壽(healthy life-span)生活,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追求積極的老齡化。

老年健康指標是多方面的

老中醫岳美中曾用十分生動的短句描述了老年人中極易見到的幾類慢性疾患:

“只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硬食,不喜歡軟食;眼昏花,看不清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閒事;遇生人,沒觀察就問;想尿遠,反溺在鞋上。”

以上數語包括了認知障礙、心理障礙、口齒病、性格變化、視力減退問題、聽力障礙問題、前列腺疾病或膀胱無力症等問題。

研究證實,個體壽命雖與人們遺傳因素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但也與及時預防和治療中老年慢性疾病有極其重要的聯繫。

在慢性疾病中,因影響壽命與生存品質,而最應及時治療的疾病有認知障礙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內分泌代謝疾病、骨關節疾病、前列腺疾病、白內障及失聰等等。

臨床中絕大多數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每天會吃大把的藥,因此治療老年病用藥應簡約,避免過度醫療。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在2013年曾對健康老年人制定了一個標準,可供臨床醫療研究參考。

一是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未導致功能異常;無重大疾病;相關高危因素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達標範圍內;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二是認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適應環境;處事樂觀積極;自我滿意或自我評價好。

三是能恰當處理家庭和社會人際關係;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

四是日常生活活動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五是營養狀況良好,體重適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也有專家這樣歸納老年人健康的粗放標準:1.眼有神;2.聲息和;3.前門松;4.後門緊;5.形不豐;6.牙齒堅;7.腰腿靈;8.脈形小。筆者認為概括得也很好。

中醫辨證與病機認識

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從中醫十綱辨證(八綱辨證加氣血辨證)及臟腑辨證相關病機解析,一般均可歸結為老衰所致的“ 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臟腑虛弱、多臟受損”,以致“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虛實夾雜”等諸多表現。一般而論,陰虛多見,氣虛、血虛及陽虛也不少;兼夾血瘀、濁阻、風疾者也甚多。病情龐雜,依從性差、反應性也差。

基於以上觀點,臨床治療時當細細權衡。一般80歲以後藥量應減半。通常解表藥不應大於10克,瀉下藥不應大於3~6克。老年人氣虛、陽虛多見,黃芪、制附子量可以稍大些。大棗、甘草雖有健脾補中之功能,但需防“甘生中滿”之患,所以用量不宜過大。黃芩、黃連等苦寒藥量宜略少。

除了合理用藥,還要及時調整劑量,掌握用藥時機。對於“老老人”(90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重在生活品質上綜合調理。中西醫結合治療時,同樣要注意這些問題,如應用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以及抗血小板藥物,都要嚴格參照年齡,兼雜症及病人主觀感受等,注意採取個性化的治療。

老年病施治策略

治求有效但要平和,避免虛虛實實,治療中注意調和。做到汗而不傷,溫而不燥,下而不損,寒而不凝,補而不滯,消而不伐。劇毒藥如巴豆、馬錢子、大戟、芫花、甘遂、斑蟊之類儘量不用。

治療策略中,調理脾胃十分重要。中醫藥理論重視“以後天養先天”,故消食導滯與二便通暢十分重要。且要注意食物中黏滑油膩過多可生痰助濕等問題。為了行氣消食,適當用些芳香化濁藥很有益處。此外,要合理協調中西藥協同互補應用的實際問題。

常用方藥舉隅

筆者在臨床中常用以下方藥:參苓白術散加味(《局方》):調理脾胃,護陽多於護陰。溫膽湯(《千金要方》):化痰除煩。逍遙散(《局方》):解鬱行氣。資生丸(《先醒齋醫學廣記》):補中有調。一貫煎(《柳州醫話》):陰虛氣滯。二至丸(《醫方集解》):補益肝腎。交泰丸(《韓氏醫通》):交通心腎。寬胸丸及寬胸氣霧劑(出自民間“哭來笑去散” ):芳香理氣定痛。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行氣活血定痛。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補氣活血通絡。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調補脾胃,升陽益氣。苓桂術甘湯(《傷寒論》):健脾滲濕。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行氣通陽。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