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臨證遣方三原則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6-1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張磊為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熟讀經典,博采眾方,雖至耄耋之年,仍能脫口背誦方歌數百首,臨證遣方用藥更是巧中有巧,妙中有妙。筆者有幸拜張磊為師,現就其遣方經驗三原則探析如下:
開好“有藥處方”與“無藥處方”
有藥處方
張磊常講,作為一位合格的中醫,要會開“有藥處方”和“無藥處方”,所謂“有藥處方”,即是平時所開的有藥物的處方,包括經方、時方、經驗方。
經方:是指《傷寒論》、《金匱要略》及《黃帝內經》所載的方,具有藥味少、療效顯著的特點。只要辨證準確,用之得當,往往效如桴鼓。
如治患兒趙某,女,11個月,以瀉出水樣便4個月來診。詢問病史,乃因感冒用抗生素後,出現腹瀉如水,每天20~30次,脫肛,多方治療無效。診見精神極差,畏寒,無發熱,腹脹,消瘦,脫水貌,脈細,指紋淡。證屬陽亡液脫,方用四逆加人參湯:制附子10克(先煎1小時),幹姜6克,黨參20克,炙甘草6克,6劑水煎服。
藥後,大便轉為日1次,排便困難,家人自行讓患兒服香油5毫升,病情復發,大便帶黏液液,腹脹。藥用:制附子6克(先煎1小時),幹姜6克,黨參6克,炙甘草6克,制半夏6克,黃芩3克,黃連1克,砂仁2克(後下),大棗一枚,6劑告愈。
此為四逆加人參湯合半夏瀉心湯,以辛開苦降,寒溫並用,陰陽並調。張磊強調經方有它的獨特療效,加減藥味,不能太多太雜,要主證主方,座次井然,主題分明,不要喧賓奪主。
時方:是指漢代張仲景以後醫家所制的方劑,以唐宋時期創制使用的方劑為主,是臨床治療的進一步發展,面,其數量大,內容廣,更適宜於臨床選用。
如治患者劉某,女,52歲,以頭痛10餘年、加劇6年為主訴來診,每次發作,頭抵墻壁,痛不欲生,痛時頸項強直,不能轉動,胳膊也硬,陰雨天加重。有高血壓病史及闌尾炎術後腸粘連病史。口臭口黏,舌質暗,苔白,脈沉滯。脈證合參,為瘀血頭痛,方用血府逐瘀東加味:當歸9克,生地1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9克,柴胡9克,川芎9克,桔梗9克,枳殼9克,蔓荊子12克,決明子15克,懷牛膝12克,葛根30克,甘草6克。服上方11劑,頭痛基本消失,時有耳鳴,去決明子加磁石30克,鞏固治療。
張磊説,時方甚多,臨床應用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知方,知道每個方的主治證、組方的道理、配伍的原則等;二要切用,切于病,切於人,切于臟腑之性,切于季節之令;三要靈活,醫貴通變,藥在合宜。
經驗方:是張磊在臨床實踐中,自己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方劑,如谷青湯(谷精草、青葙子、桑葉、菊花、薄荷、蔓荊子、黃芩、夏枯草、決明子、甘草),治療因風熱之邪傷于頭部的病證;鬱達湯(柴胡、枳殼、白芍、檳榔、厚樸、蒼術、川芎、香附、梔子、神曲、甘草),治療臟腑氣鬱、寒熱錯雜之證;山前湯(生山楂、炒山楂、生車前子、炒車前子),用於脾虛積泄;丹百湯(丹參、白檀香、砂仁、百合、烏藥、全瓜蔞、鬱金)用於氣血瘀滯兼有陰虛的胸痹、脘腹疼痛、脅痛。藤絡湯(雞血藤、忍冬藤、絲瓜絡、橘絡、木瓜、制南星、路路通、川牛膝、酒桑枝、通草),治療肢體關節腫脹疼痛等病症。還有眠安湯、平痤湯、清氣湯等,臨證應用,效果良好。
無藥處方
所謂無藥處方,是指針對患者不同的致病因素,尤其是因情志致病者,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文化素養等,可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分憂解難,給出恰當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指導,開出適合患者的“無藥處方”,取得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
對於文化層次較高、而又比較熟悉的病人,也可以文字形式開出。如某位老年女患者,有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喜畫國畫,突有喪偶之痛,整日鬱鬱寡歡,張磊在開完有藥處方後,遂贈詩一首:“雪裏梅花雪後松,冷香高潔耐寒冬,一支畫筆重揮灑,何計歪斜與淡濃。”患者情緒逐漸開朗,精神振奮,又拿起畫筆,投入到創作之中。
張磊説,無藥處方要開得靈活,開得適當,要有針對性,才會有好的效果。人皆樂生而惡死,只要方法得當,入情入理,患者是會愉快接受的,也可能會把看病當成一種精神享受。無藥處方配合有藥處方,增強治療效果。
把握“效也更方”與“不效也不更方”
效也更方
一般情況下,我們多遵從效不更方原則,但疾病是動態的、證候也是動態的,它隨外界氣候、個體體質、邪正關係、治療措施的當否而變化。因此,張磊提出,治療過程中,當病機發生變化時,前方治療即使有效,也要更方,要方隨機變,切中肯綮。
陳某,女,21歲,2006年1月12日以面部烘熱面赤如醉4年,低熱4月余為主訴就診。自2005年9月無明顯原因出現低熱,體溫37.5℃左右,面部烘熱,面赤如醉四年,下午或晚飯後較多,能持續3~4小時,低熱一般于下午、晚上出現,上午不發熱,畏寒風,自覺全身肌肉輕拍時疼痛,右肩部麻似蟲行,腰痛,月經提前10余天,經期6~7天,量多色暗血塊多,納可,二便調,白帶正常。常感咽部幹痛,飲水多,兩手顫,頸顯大。舌質紅淡瘦苔薄白稍膩,脈細數。
藥用:金銀花30克,元參30克,梔子10克,蒲公英30克,赤芍15克,連翹10克,竹葉10克,知母10克,地骨皮15克,丹皮10克,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生甘草6克,6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後發熱較前降低,溫度37.2℃,面熱較前時間短,大便幹,咽幹痛,口不苦,仍手顫,全身肌肉有叩擊痛。
藥用:熟地10克,當歸10克,生白芍20克,川芎6克,丹皮10克,地骨皮20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服上藥期間體溫降至正常。
此乃風熱稽留,深陷厥陰肝經,耗傷陰血,引動肝風,先以銀翹散合地骨皮飲加減,疏風散邪,滋陰清熱,惡風寒消失,風熱漸散,但低熱未除,病仍未變,證有變化,以邪陷厥陰為主,用地骨皮飲合小柴胡東加減,以滋陰養血,和解透達,使耗傷之陰血漸復,深陷厥陰之邪熱外透,熱退風熄,療效良好。
不效也不更方
不效也不更方,看似自相矛盾,實則不然。張磊認為,疾病是動態的,藥物發揮作用是動態,漸進性的,由量變到質變,尤其是慢性病,藥雖對證,收效也有個過程,初服“無效”,只要把握方證準確,可以不必更方,繼續服用,定會取效的,這即是“不效也不更方”。
如孫某,女,28歲。2005年9月23日以雙眉棱骨疼痛1年為主訴就診。時輕時重,夜間易發作,伴有噁心嘔吐,胸悶噫氣,睡眠休息後明顯好轉,食欲可,口不幹苦,大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滯。有腎病病史5年,尿蛋白(+~++),無明顯症狀,無服藥治療。
此為腎陰不足,內有鬱熱,以知柏地黃東加味。
處方:生地黃炭30克,山萸肉10克,生山藥15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芡實30克,蟲蛻6克,地膚子15克,知母10克,黃柏6克,竹葉10克,6劑水煎服。服藥後,病情穩定,照上方繼服10劑,直到服1個月,效果良好,5年來尿蛋白第1次全部消失,潛血(+)。
本案屬慢性疾病,應以“王道之法”,初服藥後,病情沒有加重,不宜頻繁更方,以守為主,可略作加減,待慢慢收工。
對於做到效也更方與不效也不更方,醫者需要有深厚的中醫基本功,還要有“慧眼”、“慧心”,有膽有識,方可進退有度,取捨有法。
防止“有方無藥”與“有藥無方”
所謂有方無藥,是指醫者墨守成方,方不中的,或不能靈活加減,機械照搬,或守一方而治百病,均難取得良好效果。張磊説,用方要做到“巧”與“活”,巧有兩個意思,一是用方之巧,一是方中某味藥之巧。活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根據病情變化,方藥亦隨之變化,即證變方亦變,一是在一張處方上要有靈動性。
所謂有藥無方,是指方藥龐雜,既不符君臣佐使原則,也沒有精專不二、有的放矢之方陣,多是方藥的堆砌,想取得好的療效,自然十分困難,所以張磊反覆告誡後學,要防止有方無藥與有藥無方。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