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三色荊防湯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6-1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于增瑞,1940年生,北京市人。主任醫師,曾任北京市平谷區中醫醫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學會婦科、男科委員會委員,中國性醫學中醫分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基層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專家,第四批北京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共北京市優秀黨員。

從事臨床、教學、科研40餘年,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于治療男科、婦科、內科疑難雜症。並提出“産後多實,勿徒溫補”、“用心身醫學觀點治療男性陽痿、女性閉經”等見解和觀點。發表各種學術論文50余篇,並編著出版《不育不孕證治挈要》。

組成:生地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黃芪20克,紅花10克,白鮮皮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甘草10克。

功能: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主治:陰血不足、血虛風燥、肌膚失養之皮膚瘙癢症(風瘙癢)。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15日為1個療程。

方解:皮膚瘙癢症是老年人在秋冬季節常見的皮膚病,屬中醫學“風瘙癢”、“癢風”、“血風瘡”範疇。《內經》雲:“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備急千金要方》雲:“癢症……血虛皮膚燥癢幹,宜四物東加防風。”此病多為老年人的痼症頑疾,纏綿不愈,其原因是氣血兩虛,血不養膚,肝風內生,風勝則癢。

故方中用四物湯養血、和血、潤燥。黃芪色黃,性甘溫,歸脾、肺經,為補藥之長,益氣固表;防風辛甘微溫,為治風通用之藥,其藥性緩和,微溫而不燥,甘緩而不峻,有“風藥中之潤劑”之稱,二藥相伍,防風能載黃芪補氣達于周身,黃芪得防風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風得黃芪之固表而不散泄,故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補氣而不留邪(風),祛邪(風)而不傷正。

又黃芪配當歸,為當歸補血湯,以益氣生血,榮養肌膚,肌膚得以滋養,風不內生。紅花色紅,辛散溫通,和血調血養血,尚有活血化瘀之力。白鮮皮色白,苦寒善行,歸脾、胃經,走肌肉以祛風除濕,為治皮膚病之要藥:荊芥辛而微溫,為芳香清揚之品,是散風清風之藥,主治風癢、瘙癢。諸藥配伍,標本兼治,共奏益氣養血潤膚、疏風祛邪止癢之功。

加減:若伴脾虛濕盛,症見搔抓後繼發丘疹、焮熱而痛者,舌紅苔厚膩可加蒼、白術各10克,梔子10克,苦參10克等健脾燥濕;伴肝鬱血瘀,症見胸脅脹滿,情志異常則瘙癢加劇,舌暗紅有瘀點者可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雞血藤15克。

(于增瑞“3+3”薪火傳承工作室供稿)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