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湯治痤瘡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痤瘡,又稱“粉刺”,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因多發生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年男女,故俗稱“青春痘”。早在兩千多年前,《內經》中就已有關於“痤瘡”的記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中醫認為,痤瘡雖生長在皮膚表面,但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中,尤與肺胃鬱熱關係最為密切。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肺風粉刺》中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諸病源候論·面齙候》中記載:“面齙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齙,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又雲:“此由肌腠受于風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齄鼻》中記載:“肺風、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鬱滯不散。”《外科啟玄》中記載:“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

劉啟廷教授認為,痤瘡多見於濕熱或燥熱體質患者,陰虛火旺為發病之本,肺胃積熱、血瘀凝滯為發病之標。因顏面主要是肺、胃、大腸經所過之處,故主要為此三經鬱熱所致。因肺主肌表,外合皮毛,若熱邪侵犯肺經,或嗜食辛辣油膩之品,使肺經鬱熱,致顏面背部起丘疹、紅皰,或癢或痛。又,因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均上行于面部,若素體胃腸有熱,或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腸積熱或濕熱內蘊,則循經上行于面,鬱積于毛孔而發病。故治療上,當清肺涼血,化濕解毒。方用清肺排毒東加減。

方藥組成:生石膏30克,地骨皮30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連翹30克,荊芥15克,青蒿15克,防風15克,大黃5克,甘草10克。

煎服方法:上藥浸泡2小時,武火煮開,文火再煮30分鐘,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鐘,取二汁混勻,分2次早晚溫服;藥渣再煎,外洗患處,每晚1次。

功用:清肺涼血,化濕解毒。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