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鈞教授 經絡科學的奠基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張錫鈞(1899年-1988年),著名生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家。神經內分泌研究先驅,我國生理科學、神經生物學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首批當選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教務長、生理科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生理室主任,中醫研究院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父親張文藻及表兄張雲軒兩位均是天津市的著名中醫。
西學東漸
張錫鈞,字石如。自幼受到家庭的薰陶立志學醫。于1916年在天津官立中學畢業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清華學堂。
他是一位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經被捕的愛國青年。于1920年取得公費留學美國的資格,在芝加哥大學附屬羅虛醫學院攻讀醫學博士的同時,在芝加哥大學生理學系攻讀哲學博士。于1926年在芝加哥大學破例同時獲得哲學與醫學雙博士學位後當年回國。他的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腸胃生理權威卡爾森(A. J. Carlson)教授,他跟隨導師做腸胃生理的探索。在此期間他與林可勝先生相識,交往甚密。兩人共議,在國內建立一流的生理學實驗室、建立中國生理學會及創辦英文版《中國生理學雜誌》。他們回國後同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科任教,共同編寫國內第一套生理學實驗教材,開出了全部與國外相同的實驗課,填補了我國生命科學基礎教育的空白。該實驗教材成為國內各大學的藍本。
張錫鈞對胃基礎分泌研究和甲狀腺生理研究,揭示了機械刺激對胃基礎分泌的影響,提出胃竇部是産生胃分泌激素和調節胃分泌的關鍵部位。他獨立開展甲狀腺功能、胃生理機能、組織胺對胃液分泌的反射作用、光對垂體影響等,他在內分泌、消化、生殖、神經和迴圈生理等諸多方面均做出貢獻。由他提出的迷走神經—垂體後葉反射學説,開闢了神經對垂體內分泌調節作用研究的新途徑,這是生理學中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發現的一種反射,是對生理學有重要意義的開創性工作。
1933年張錫鈞在英國倫敦皇家醫學研究所與蓋達姆(J. H. Gaddum)創立定量測量乙酰膽鹼的生物學方法以後,生命科學實驗名稱中有了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因而,張錫鈞在國際生物學界名聲顯赫。他一直傾注于乙酰膽鹼的系統研究,到1958年被迫終止。
實踐與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張錫鈞不願為敵偽政權服務,于1941年12月至1948年回天津開設私人診所。他看病人時,還看舌苔、面部、指甲,並號脈做確診時參考。這是當時罕見的,是被流傳為會把脈的洋博士,是中、西醫結合確診病情。1969年冬季,張錫鈞夫婦隨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搬遷至四川簡陽。
他被派到劍門爬高山當“背簍醫生”,下去的人中唯一科班出身並有實際經驗的洋醫學博士,也深知上火、傷風、積食、內熱等常用中醫術語,因此,被當地老鄉譽為“老神醫”。張錫鈞曾經受到中醫學潛移默化影響,有親身經歷、實際體驗,對中醫疑問和對如何嚴謹對待的想法。
上世紀50年代,基礎理論研究幾乎被迫全部停止後,在研究所內張錫鈞衝破重重阻力,在他領導的生理室內提出重進圖書館,積累知識和學習醫學,並開展了針刺人體和動物穴位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自此對中醫學的理論研究正式進入了科學殿堂。他説“對中醫學應當通過實驗揭示、檢驗對或錯,不能通過結合進行限制、改造、消滅,更不可口説無憑。認識應通過實驗逐步提高。”張錫鈞曾經在自己和家人身體上反覆做針刺實驗。在生理室內指導用條件反射及神經遞質等實驗揭示針刺經絡點。1959年在全國第一屆經絡座談會上,張錫鈞宣讀了在生理學實驗基礎上“經絡是與神經有聯繫的獨特系統,它通過神經起作用,而神經作用是通過體液因素實現的。”並提出“經絡-大腦皮層-內臟相關”假説。這是自從我國古代發現經絡現象歷經數千年以後,首次在科學實驗基礎上對經絡現象提出“經絡是一個獨特系統”,而不僅僅是一種現象。也揭示了針刺經絡點與大腦有聯繫。這個對機體調節學説是從實驗中來,也得到後來的實驗支援。
1963年12月中,中宣部作為政治任務下達,要張錫鈞支援朝鮮金鳳漢發現的經絡實體(即鳳漢小體)。他認為,生理學是實驗科學,必須要經得起重復實驗支援,堅持必須將政治與實驗結果分開。正是由於他堅持實驗鑒定,才有後來兩次派團赴朝考察。回國後,由衛生部找張錫鈞商量組建首座全國性的針灸經絡研究所具體事宜,該所于1964年4月成立,張錫鈞兼首任所長。在針灸經絡研究所內經過重復實驗檢驗後,首先否定了朝鮮金鳳漢的鳳漢小體存在的結論。這是該研究所成立後的第一項科研成果。1983年,該研究所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所屬傳統醫學合作中心。這個針灸經絡研究所現在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國家經絡研究中心”。
為使中醫了解人體生理學,1951年衛生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出版由張錫鈞負責編寫的《生理學綱要》,1952年由北京健康書籍局正式出版。張錫鈞非常支援中醫界開展科學實驗。由於他對以實驗檢驗中醫學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曾被中國針灸學會選為首屆副理事長,他親自參加經絡和針刺原理研究課題直至退休。
學者風範
張錫鈞一心撲在實驗研究上。1949年1月他在實驗室連續幾個晝夜做實驗,在回家的路上發現當兵穿的服裝與以前不一樣,後來才知道北京和平解放了。此後,他努力工作使科室儘快恢復。
張錫鈞與夫人高月川將國外存款設立為獎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基金。他嚴格、嚴謹、實事求是、堅持原則、忍讓寬容、以身作則、無私奉獻和為弘揚祖國傳統醫學而積極探索的務實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983年,張錫鈞與夫人高月川在徵得子女同意後,將過去在美國的全部存款捐獻,用作獎勵青年科學工作者的基金。
張錫鈞的高尚品格、為人師表的風範、摯愛科學與教育的情懷、為人類健康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得不令人想起范仲淹先生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殷梅英 殷新茹)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