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火鬱發之”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火鬱,是指熱邪伏于體內;發,是因勢利導、發泄之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因此,“發”是治療火鬱證的基本大法。所謂“發之”,就是順應火的炎上升發之性,運用宣散、升舉、輕揚、疏通等治法,使鬱火發越于外。

筆者曾見一女患者早已過青春期,卻“生機勃發”,不時在口唇周圍、背部長出一些黃豆大的火包,此起彼伏,久難消退。她曾服用過一些清熱下火的中藥,但效果不顯,下肢也越來越涼。遂到襄陽市中醫醫院養生堂進行治療。

醫生根據她的體質,制定了中藥熏蒸加上背部刮痧、拔罐的治療方案。堅持每週熏蒸1次,到了第4次,腿部終於感覺暖和了。而後背部和面部的火包也漸漸消失。現在,她不但火包很少發,而且全身調理得也很好。

治火鬱之症,忌用寒涼的藥物去“澆火”,而是要讓火發出來。就像室內溫度很高,灑點水雖可暫時緩解,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如果把門窗打開,讓風進來,溫度則會很快下降。上文患者的火就是下半身有寒氣,導致氣血不流通,導致上半身鬱火。通過中藥熏蒸,讓寒氣去掉,氣血流通,身上的火氣自然消退。

筆者還想到臨床中,當溫病邪熱已到氣分,出現身熱不惡寒、心煩口渴、舌苔黃等症,但衛分又閉而無汗時,則必須用辛涼透達藥,使病人微汗,則氣分的熱邪可以向外透散。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爛,心移熱于小腸,小便色赤而淋瀝疼痛,則須瀉心和小腸的火,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導火下泄……凡此種種,不一而舉,皆有“發”而治之之妙。

□ 李寶華 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