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守杏林暖 龍蟠橘井香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杏,春天的嬌花,果中之佳品,是我國歷代詩人吟咏讚美的對象。唐代詩人韋莊的“霏微紅雨杏花天”,宋朝大詩人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有另兩位宋朝詩人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和“紅杏枝頭春意鬧”,都是傳誦千古的咏杏名句。
杏,還與“醫”有著密切的關係。古書中的“醫林”即指醫學界,人們常以“杏林”作為“醫林”的代稱。在病人為感謝醫生而贈的匾額上,常可見到“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樣一類題辭。杏與醫學的這種關聯,出自我國醫學史上一個著名典故。
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名醫董奉,隱居在廬山。他與華佗、張仲景一起,被並稱為“建安(東漢獻帝年號)三神醫”。據史書記載,有一個病人已“死”去三天,董奉向“死者”口中塞進幾顆藥丸,再灌進一些開水,並輕輕搖動其頭部,將藥丸慢慢送進“死者”肚中。過了一頓飯的功夫,“死者”睜開眼睛,手足開始活動;半天后,能坐起;四天后,開口講話;再過幾天,就完全恢復了健康。這個“死者”當然原來就沒有真“死”,可能只是深度休克,但可看出董奉醫術的高明。
被後世引為美談的,還在於董奉給人看病不收錢,只要求重病人痊癒後種5株杏樹,輕病痊癒後種1株杏樹。多年之後,就栽成了有10萬多株杏樹的鬱鬱蔥蔥的杏林。杏子熟時,紅果纍纍,結滿枝頭。他又在杏林間蓋了一個簡陋的杏倉,有人向他買杏,他不收錢,而讓人用穀子來換。他把以杏換來的穀子全部用來救濟貧民,每年可救濟2萬多人。這就是“杏林”典故的來歷。
董奉的事跡,對我國後世的醫學家影響極大,他們有的取杏為自己的名號,有的取杏為自己著作的書名,連醫學團體、醫學刊物的名稱也常取用“杏”字,例如“杏林醫學社”、《杏林醫學》等等。對杏和杏林的偏愛和推崇,反映了我國醫學家歷來鄙薄以醫謀利、崇尚全心全意“救助貧病”的“杏林精神”。
除了“杏林”,還有“橘井”的典故,在醫學史上同樣有名。
相傳,漢文帝時候(約西元前2世紀),在今湖南彬州地方,有一個叫蘇耽的人,幼年死了父親,與母親一起住在城郊,相依為命。蘇耽對母親極為孝順,得到鄰里的讚譽。在他將要離開人世的時候,心裏仍唸唸不忘老母親,對她説:“明年天下將流行大疫。我家庭院裏有一口井,旁邊有一棵桔樹。只要取井水一升,桔葉一片,煎湯飲服,疫病就會痊癒。”第二年,果真如蘇耽所説,發生了嚴重的瘟疫。蘇母不但用兒子所告的方法,使自己倖免死於瘟疫,而且把井水和桔葉廣施給疫病患者,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據醫史學者考證,蘇耽確有其人,他的故居在原彬州城東門外,後來曾被改建成“橘井觀”;現在橘井遺跡還在,井口的圓形,直徑約0.5米,井內還有水,但井旁的桔樹卻已不見了,能見到的只有一棵柚樹。“橘井”的典故,就是出於這樣一則傳説故事,並由此産生的“橘井流香”之類的成語。杜甫在一首送給一位到彬州去的親戚的詩中,有兩句是“彬州頗涼冷,橘井尚悽清”,就是用了這個典故。
這兩則醫林典故,被合稱為“橘井杏林”,而且,在流傳中添加了不少神話色彩。傳説中都説蘇耽、董奉是成了神仙的,還説有神虎替董奉看守杏林,這樣就有了“虎守杏林”的説法。蘇耽之死也不是一般的死,而是説回歸了“仙籍”,並把蘇耽稱為“蘇仙公”。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中就寫了有關“蘇仙”的故事;現在彬州還有蘇仙嶺,嶺上有蘇仙觀、升仙臺等。成仙之類的説法當然都是不可信的;但在人們心目中,杏林既然有虎來守,橘井當然也就不能棄之不管,龍、虎歷來是相對的,因此,就把看管橘井的任務交給了龍。這樣一來,從“橘井杏林”,就又衍化成了“龍蟠橘井,虎守杏林”這樣兩句相對的成語,甚至有人把它進一步寫成一幅對聯:“董氏杏林憑虎守,蘇家橘井有龍蟠。” (四川 歐陽軍)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