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陽陵泉”解諸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3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又為膽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療內腑之病變。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種,均位於肘、膝關節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所入為合。”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時好比各處的江河匯合流入大海一樣。隋·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於本臟之氣,故名為合。”

筋會陽陵泉,可主治筋病。中醫講肝藏血,肝主筋,是指筋脈有賴於肝血的濡養,才能主持全身關節的屈伸轉側活動,故筋與肝密切相關。若肝虛不能養筋,則發生肢體麻木,手足振顫,甚則瘛疭;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氣于筋”,使筋得到充分的滋養。

《説文》解釋“筋”作:“肉之力。”意指能夠産生力量的肌肉,故可認為,筋病即指筋肉系統的病證。臨床所見筋脈的牽引、拘攣、轉筋、抽搐和關節的強直、弛緩、屈伸不利等,多屬本穴的治療範圍。但筆者認為,陽陵泉穴在臨床上的應用遠不止於此。

痹 證

《素問·痹證》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當外邪侵襲經筋時,特別是風寒濕邪的入侵,經筋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病證,如筋脈的掣引、拘攣、轉筋、強直、抽搐、腫痛等。

《素問·長刺節論》説:“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為筋痹。”説明痹證是經筋病的主要表現。另外《靈樞·經筋》篇將四季十二月配合十二經筋把痹證分為十二種,也説明瞭這一點。故筋會陽陵泉可治療痹證,尤以下肢寒痹取效最捷。

痿 證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痿軟無力而言。《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説明痿證病因與筋有重要聯繫,陽陵泉有通利筋脈的作用,治療痿證確有效驗。

有臨床報道稱:治療1例進行性肌萎縮長達20年的,雙下肢不能起立之病人,取筋會陽陵泉,配髓會絕骨等穴以強筋壯骨治療8天,患者雙下肢力量漸復且能自己起床坐立,並在攜扶下行走。

半身不遂

俗稱偏癱,係指一側肢體癱瘓不能隨意運勞而言,是中風病的主症或後遺症。癱者,坦也,筋脈弛緩,坦然不收,瘓者渙也,氣血渙散,筋骨不用。臨床上半身不遂遷延日久,患者多發生廣泛性的筋肉萎縮或強直拘攣,故半身不遂多可表現筋肉系統的症候。因筋會陽陵泉具有舒筋、強筋的作用,所以陽陵泉是治療半身不遂常用穴之一,尤多用於下肢不遂。

鶴膝風

係膝關節部位腫痛的總稱。《玉龍歌》曰:“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玉龍賦》説:“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都説明陽陵泉能夠主治鶴膝風,此為局部取穴法。《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膝者,筋之府也。”陽陵泉為筋會,具有疏利關節的作用,故可治膝關節病變。  

脅肋痛

陽陵泉能夠治脅肋痛,尤對肝膽疾病出現的脅痛效果好。十二經脈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即《靈樞·海論》所謂:“內屬於腑臟,外絡于支節。”當內腑出現病變時,可通過經絡的傳注由裏達表,因脅肋為肝膽之分野,故脅肋痛多屬於肝,所以當肝膽發生病變時,取陽陵泉以達“合治內府”之效,臟腑安定,則疼痛自去。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