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德馨養生醫話 進補必須識補(下)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冠心病患者慎服補品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是“陽虛陰凝”。這裡的“陽”指的是功能,“陰”指的是瘀血和痰濁等一些應排泄出體外的廢物。儘管冠心病人也有“虛”的一面,如心慌、面白、肢冷、氣短、乏力等不同表現,但其總的病理變化是緣于因“實”致虛。也就是因為體內先有了痰與瘀的病理産物,才造成氣血流通受阻,從而促使正氣虛衰。正確的處理方法要化痰祛瘀,清除這些致病因子,而後可達到氣通血活,恢復臟腑正常活動,即《內經》所謂:“氣血未並,五臟安定。”倘若悖其道而行之,“關門緝盜”留住實邪,則越補越壅。著名演員兼作家某女士,久病多服補品,反致惶惶不可終日,腦子靜不下來,我給以調氣活血劑,僅數天,她競頃日數萬言,恢復了寫作。她欣喜地説:“你的藥恢復了我的靈感!”其實,原因很簡單,中醫認為實邪忌補,否則即犯“實實”之戒。
冠心病人心氣虛較顯著的也可調補,但必須“剿撫兼施”,或採取“固本清源”的方法。一定要掌握體質、症狀、季節的變化,審慎用藥,絕不可隨便買一點什麼參或什麼補膏濫補。入冬後我又看到好多冠心病人因誤服補藥增加苦痛的病例。如另一著名作家竟日胸悶、頭重腳輕,來診時我從氣血著手,一藥而瘳,她感到輕鬆、舒適,她説我給了她新的生命,她因此專撰文《藥緣》以志其感。這“藥緣”是怎麼産生的?一句話,正確的辨證而已矣!
入冬進補,中國沿襲了幾千年,近年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紛紛向健康投資,盲目進補之風尤盛。庶不知“補法”是中醫治則八法之一,必須辨體質,辨證象,而後才定虛實;有了“虛象”,還要辨虛在功能?還是物質?屬氣虛還是血虛?虛在何臟何腑?這些都是用補法的基本法則,而不是人人都能進補的。電視報道補品暢銷,我不禁要問,這些進補者究竟有些什麼得益?不乏如冠心病人那樣,服了補藥再找醫生的現象,比比皆是,豈不哀哉?!
還西洋參本來面目
“西洋參”本是滋陰降火的珍貴藥品,國內培植已成功。但經一些廣告的渲染,西洋參成了強身壯體的神藥。如服後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補氣強身等等,甚至還説西洋參能促使貿易成功,真是匪夷所思!西洋參不僅功效大變,其包裝也五光十色。從洋參丸、洋參糖、膠囊、膏滋、口服液、袋泡茶、顆粒沖劑、飲片……幾乎囊括了所有劑型,已成為十分暢銷的營養品。然而,西洋參畢竟還是西洋參,它究竟能使多少人得益呢?
一位心肌炎患者,平常大便常溏,常感精力不支,思想不集中。電視廣告説西洋參能提神醒腦,增加活力,他連續服了幾個月,症狀不見好轉,還常腹痛幽幽。明明是陽虛,服養陰藥無異是“雪上加霜”。
一位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已正常。但自覺神萎乏力,臉部潮紅,心煩意亂,自以為陰虛火旺,連購西洋參服用,越吃越煩躁,越吃越疲乏,就診時舌膩口苦,乃氣鬱化火。病人不懂得“火鬱者發之,木鬱者達之”的治則,反以滋陰之藥,造致了“鬱火內陷”。
因服西洋參帶來副作用者不知凡幾。須知,西洋參是一味藥品,而不是保健品,是藥品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服用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西洋參的真正功效。考《中藥大辭典》載:西洋參味微苦,性寒。功能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幹口渴,虛熱煩倦。傳統上習用其治老年人的陰虛牙痛,咽幹咽痛。臨床醫生多以之與石斛同用,治舌質紅絳,口乾津枯,用於久病陰虛或放療或化療後白細胞下降者,有一定效果。倘不辨證而施治,反致禍害。如《本草從新》稱:“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鬱火服之,火不透發,反生寒熱。”正像上述兩個病例一樣。前者因體質虛寒,後者因氣鬱化火,都不適宜服西洋參,誤服即導致病勢愈陷愈深。
一些廣告稱西洋參能增加智慧,振奮精力,是一種誤導。它淡化了體質辨證,忽略藥的特性,把西洋參説成是婦幼老少,四時咸宜的補品。否定了中醫基本特色,在臨床上就容易産生治療與症狀的不合,從而給病人帶來損失。例如我診治北京一位高教幹部,冠心病,胸悶胸痛,形寒體倦,明明是陽虛陰凝,她卻以西洋參作為強身之本,病久不愈,來滬主頻搏僅每分鐘40余次。我急以大量溫陽之品,病隨安康。可見,西洋參藥性平涼,用之不當也能耽誤病情。又如治吳縣某老翁,心衰,四肢竟年不溫,但自覺內熱,渴不欲飲,病者不知此證為真寒假熱,大服西洋參,發展成面浮跗腫,終至不起。央我診時,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桂附以消陰霾,幸獲轉危為安,現仍健在。有人説中藥王道,吃不壞人,上述事實,可證其妄。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