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德馨養生醫話 進補必須識補(上)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顏德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屆國醫大師。
補法是中醫眾多治療法則中之一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深邃的內涵。若盲目進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進補當以平衡為貴
《內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補法是利用藥物的偏勝來糾正人體中陰陽氣血不平衡的療法。進補的目的是調理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各方面的不足,使機體恢復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平衡是中醫養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體思想,若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徐靈胎曾謂:“病未去而用人參,則非獨元氣不足而病遂固,諸藥罔治,終無愈期。”説的就是不當補而補的危害。我強調進補當以辨證論治為綱。人的體質各異,男女老少有別,而人參補氣,西洋參滋陰,鹿茸壯陽,阿膠補血,各有不同;服補品當根據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平其有餘、補其不足。如精神倦怠,汗出氣短等氣虛者,宜服補中益氣湯;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等血虛者,可服歸脾湯;潮熱盜汗,口燥咽乾等陰虛者,當進六味地黃丸;四肢不溫,陽萎早泄等陽虛者,可用右歸丸。此外,尚有陰陽雙補,氣血兼顧,扶正祛邪等方法,用藥皆具規範,稍有偏差,皆貽後患。
膏滋藥乃中醫在冬令閉藏季節對慢性病的一種適時治療方法,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冬令盲目求補者日眾,小病大補,兒童也以服膏滋為尚;濫用吉林人參、綠毛楓鬥或冬蟲夏草,只求價格昂貴,不講究氣血平衡,於事無補,多不足取。所以膏滋藥必須針對病人的體質、病機等特點全面剖析,從而制訂攬全局之勝的治療方案,也當以平衡為貴。
胃以喜為補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具消化、吸收、輸布營養的功能,是人體賴以不斷化生氣血,充盈元氣的淵源。口服補品通過脾胃運化,才能發揮作用。清代名醫葉天士有一句名言:“胃以喜為補。”其有兩種含義:所謂“喜”,就是吃了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補”;其次,胃“得谷者昌”,脾胃功能低下乃老化之漸,進補應重視運脾健胃之道,以“喜”為界,如一味蠻補,反而出現腹脹便溏等副作用。民間常有以驢皮膠加南貨制膏進補,為此損傷胃氣者屢見不鮮,因其既不符“胃以喜為補”,又妨氣礙血,與健康無益。中醫習慣在進補前先服消導藥開路,制訂膏方時也應先考慮運脾健胃,確具至理。
進補莫與氣血為難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體也像天體運作那樣,氣血晝夜流行不息,則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中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功能逐漸減弱,排泄功能日益降低,廢物停留體內,勢必造成氣血流行阻滯,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促使機體氣血流暢,消除代謝産物,使臟腑、氣血恢復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動態平衡,也是一種進補的方法。
我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發現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不是“虛”,而是氣血失暢失衡、瘀血作祟的結果,主張以動養生。中老年人除堅持適當運動,以促氣血流暢外,入冬之後服一些調氣活血藥,也能強身防病;即使是虛象十分明顯的老年人也不宜濫施蠻補。《慎疾芻言》謂:“蓋老年氣血不甚流利,豈堪補住其邪,以與氣血為難。”補品性多黏膩,純補峻補,每每會壅滯氣血。反遭其害。我習慣將補藥與活血藥合在一方之內,動靜結合,補而不滯,既能消除補藥的黏膩之弊,又可充分發揮補藥的功效,有一舉兩得之妙。
藥補不如食補
藥補不如食補,是因為藥物究屬補偏卻病之品,不宜亂吃、久服,而平時常吃的食物同樣有著養身和治病的功效。《素問·生氣通天論》謂“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指出通過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食物適宜調攝,可以使皮膚光滑,筋骨壯盛,氣血流通,健康長壽。歷代醫家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漢代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可治貧血;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冬蟲夏草燉雞可治肺氣腫、高血壓病;民間流傳的苡米湯防治結核、腫瘤,扁豆紅棗湯專補脾胃,桂圓肉湯補心脾,杞子湯可明目、美容,羊、牛、狗肉能禦寒等。
當然,食補也應辨證而施,陽熱體質的人不宜多服生薑、大蒜、辣椒、羊肉和狗肉等溫性食物,屬陰寒體質的人,不宜多進水果、冷飲、鴨子、蟶子、蛤蜊等涼性食品;否則也達不到進補目的,反而易致疾病叢生。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