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珠生涯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歷代嶺南進貢中央物品,珍珠是一大種類。漢代在嶺南設立一個合浦郡,在海南島設立珠崖縣,用珍珠來命名。三國時候,乾脆把合浦郡改為珠官郡,説白了這裡的任務就是採取珍珠供給皇家。
漢代《鹽鐵論》説:“珠、璣、犀、象出於桂林……一揖而中萬鐘之粟也。”這麼值錢,政府是禁止民間自行捕撈的,老百姓只能偷偷幹。三國的吳國的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説:“合浦民善遊,採珠兒年十余歲,使教人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晉朝平吳後,陶璜上疏,請準開珠禁,允許群眾貿易往來,靠採珠為生的珠民才得以執業。但為了保證供應,還是規定某些地段為皇家珠池,如唐代《嶺表錄異》説:“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採以充貢。”這些地方平時實行珠禁,保證珍珠有時間長大,這叫做“養珠”。
下海採珠不但得水性好,還得運氣好。《南方草木狀》記載入海採珠時要有隆重的祭祀儀式:“凡採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禱。若祠祭有失,則風攪海水,或有大魚在蚌左右。”生命危險時常存在,一旦“不幸遇惡魚,一縷之血浮于水面,舟人慟哭,知其已葬魚腹也。亦有望惡魚而急浮,至傷股斷臂者”,所以唐宋時合浦人是把珠池叫作“望斷池”的。
皇家用珍珠量大,總嫌地方供應不足,明朝時乾脆設立採珠太監,直屬中央,駐在廉州負責採珠。可是自然資源有限,雖然規定“十年一採”,但總是越來越少了。有官員反映説:“五年採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僅八十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明末人們開始用比較安全的方法,屈大均記載,人們開大船出海,垂下大筐,裏面放上魚、肉等“珠媒”,吸引蚌前來食用,一旦發覺筐重到船開不動,就絞纜收筐,“纜之收放,以數十人司之”,可見規模之大。
珍珠是奢侈品,品相好才值錢。有時難免會採到些樣貌差不好的,那就可以當藥用,具有清肝明目,定驚安神的功效。當然不能成粒吞,需要磨成粉。但怎麼磨就有講究了。南北朝時的《雷公炮炙論》説,至少要用藥水煮上三日三夜,然後再“于臼中搗細,以絹羅重重篩過,更研二萬下用”。不磨細人體是吸收不了的,而且還會損傷腸胃。但這麼做起來工序實在複雜,後來李時珍《本草綱目》介紹一種方法:“以絹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雲不傷珠也。”這樣煮幾個小時就可以了。據驗證,這樣加工的珍珠粉總氨基酸含量最高,所以很多藥方在用珍珠時,後面都特地標明“豆腐制”三個字。
□ 鄭洪 廣州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