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高飛 養心健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0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風箏,最早源於我國,是世界上原始的飛行器,以後又逐漸成為文體活動的項目。清明放風箏,是一大樂趣,玩者是手頭功夫,看者是眼睛享受。
民俗淵源
把風箏稱為“紙鳶”是紙張在中國出現之後的事,在南方則稱為“紙鷂”。質為紙,形似鷹,命名可謂確切。後來有人在紙鳶上裝了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鳴,恰似古箏之聲,就叫作“風箏”了。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就有了風箏,是用輕質的竹子、木頭做成的,《墨子·魯問》中記載的“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的事,指的就是我國最早的風箏。
唐時的風箏已相當講究,“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高駢詩中描寫的風箏在夜空中曲調參差、時隱時現的樂聲,仿佛把人帶到天堂仙境。
明代詩人徐渭寫有《風鳶圖》十首,成為後世公認的咏風箏佳作。那“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任騎牛弄笛兒”、“自古有風休盡使,竹腔麻縷不堪吹”的詩句,把風箏在天空自如運動的神韻,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記》中不僅記述了清代風箏的品種有翼燕、雙鯉、彩蝶、鳳凰、螃蟹、宓妃、雙童等五彩繽紛的眾多品種,而且描寫了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産地製作風箏的巨大規模和精美工藝。
中國風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4世紀。據説,楚漢相爭時,正是韓信放飛在楚軍兵營上空的風箏,使楚軍陷於風聲鶴唳、四面楚歌之中,項羽無奈自殺。陳稀反漢時,也正是運用風箏測量出兵營與漢皇宮間的距離。梁武帝兵困臺城時,太子肖綱用風箏召來了外援救兵。唐德宗平息田悅叛亂時,人將張伍用風箏喚來了馬燧的隊伍……在古代,風箏不斷出現在戰場上。
養生之道
放風箏強體健腦
放風箏是一種有益的戶外活動,是體力鍛鍊、藝術欣賞、自然享受的綜合。臂力和腿力的鍛鍊是最直接的,常放風箏能使人四肢肌肉發達、有力,且活動自如。心、肺的功能得到鍛鍊,使人的血流加快,肺活量增大,從而使全身的代謝加強。大腦的適應能力得到調整,使人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立即對意想不到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並能採取果斷的應及措施。對於性格急躁、情緒不穩定者,放風箏更是有效的防治處方,使人在風箏的放飛中放鬆緊張情緒,恢復平靜心態,逐步養成遇事不慌、泰然自若的性格。
放風箏防近視
放風箏還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勞,預防和降低青少年近視眼的發生。當眼睛遠視物體的時候,睫狀肌是鬆弛的,晶狀體就可以保持扁平的狀態,所視物像正好可以落在視網膜上,眼調節活動處於休息狀態。關於這一點,古人就有清晰的認識。《燕京歲時記》中説的風箏“兒童放之高空,最能清目”的話,就是對這一好處的總結。
□ 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