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醫藥學診斷方法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4-02 內容來源: 中國網
維吾爾族醫藥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步積累了一些獨特的診療方法。主要通過望診、聽診、問診、脈診、尿診、大便診、痰診等方法來觀察和了解疾病的變化,分析判斷疾病的癥結。
(一)望診
分為望形體、望口舌、望神態、望顏色和望呼吸。
1.望形體:大凡發育強壯,肌肉盈實,面紅潤澤,聲音有力皆為強壯;身體乾瘦,肌膚粗糙,面色黃白,胸膛窄小,發聲低微則為根基空虛。某些清瘦肌弛膚薄之人,多為乾性。頭圓頸粗腹大肢短之人多屬濕性。
2.望口舌:舌色赤紅多為熱盛,舌乾燥多為膽液質性,苔白濁為脾臟衰弱,黃苔多為熱性,灰褐苔而幹者體液減少,灰褐而濕者多為濕盛。
3.望神態:精神萎靡,目光晦暗,言語模糊預示病症嚴重;嗜睡為涼性濕性之象,少睡為乾性熱性之象,敏感煩躁多熱,冷淡多濕。
4.望顏色:面紅多熱;面青多瘀血;面黃易怒,多為膽液質之象;面黑多為心肺肝腎衰竭。
5.望呼吸:頭部受傷或體內廢氣排泄受阻則急促;呼吸道發炎、聲帶萎縮、鼻咽息肉堵塞則呼吸深而慢;肺氣腫、哮喘呼吸無力;急而輕喘且有痛感為胸膜炎或胸膈肌炎之症;呼吸深沉疑為尿中毒或糖尿病;呼吸呈長時沉靜無聲狀,多因呼吸中樞受損。
(二)聽診
患者聲音之高低強弱,咳嗽輕重清濁,噯氣腹鳴之時間等均可提示病變情況。
(三)問診
通過談話了解病狀、病史。
(四)脈診
維醫查脈方法與漢族中醫有些不同,即醫生的四個指頭在患者兩手腕的橈動脈處輕輕的按壓,獲得患者脈搏跳動的節律、強弱等異常變化,判斷疾病情況。診察脈搏的變化有動止、強弱、至數以及停止。時間的長短、軟硬、快慢、粗細、大小、無規律等10個類型。所謂動止,即搏動中忽然停止,強弱即脈搏有力無力,至數即一呼一吸脈搏跳動次數。每個類型又分3種,共計30種脈象。
維醫把病態脈象大體分為鼠尾弱脈、鼠尾強脈、鋸齒脈、洪脈、蟲蠕脈、蟻走脈、雙峰脈、雙起脈(代脈)、震脈和促脈等。
維醫認為,脈搏與年齡、氣質、性別、胖瘦、季節、工作種類、生活條件、精神狀態的關係也不容忽視。
(五)尿診
維醫認為,尿診與脈診同等重要。
尿呈白色,為過量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尿白而無沉澱,為膽液質引發疾病,大腦受熱;膽液質滑入腸內,發生炎症或潰瘍;尿呈粘性糊樣白色,為麻痹前兆,若厚沫浮于尿上,預示病情險惡。尿呈赤色而稀,為疾病晚期之象;尿呈赤而無沉澱,預示乾性亢熱、尿呈赤而有白色沉澱,身體健康,沉澱呈赤色,預示後果良好;赤有黃沫或有雲狀黃色沉澱,預後險惡。尿黃呈麥秸黃色,預示熱性中和;呈枸櫞黃色,預示熱性微盛;黃而稠有絮狀沉澱,預示熱盛;尿赤黃,預示熱極盛;呈火焰色,預示凶險。尿呈褐色,五日不變,預後不良;有沉澱且有褐色泡沫,預示大腦發炎或臨近死亡。尿呈綠色,係患黑膽質和粘液質疾病,也是麻風病之徵象;小兒尿綠,預示生命垂危。
稀尿是由消化不良、血脈瘀塞,黑膽質氣質轉化為乾性氣質,機體本能熱減弱,體液不得腐熟,機體消耗水液機能衰弱,水液不經改造原樣排泄所造成。稠尿是由質液已腐熟所決定。發生沉澱,預示質液亢盛。稠尿見於麻痹疾病,預示病已達極點。稠尿伴有胃痛身癢,係黃疸初起之象。尿量大而有色,係熱性之象。熱病尿少,預示病程拖長。泄尿呈點滴狀或失禁,預示大腦有病。
尿中出沫,預示質液生新。多粘性預示內有瘀氣。沫黃褐色,係黃疸徵象。沫乳白色,預示肺部有病。呈大泡狀,預示精神病。
尿中沉澱可分12種:粘性沉澱預示非常態沉澱已腐熟,氣質屬涼性。濁樣沉澱多見於心臟膿腫或膀胱膿腫。扁狀沉澱係膀胱有潰瘍。麥狀沉澱預示膀胱內有水泡病變,有臭味則已化膿。豆狀沉澱預示肝腎損傷。肉色沉澱始因同豆狀沉澱。脂狀沉澱預示機體網狀脂肪消溶,係爆發性膽液浸蝕所致。脂狀沉澱預示腎臟疾患。沙狀沉澱係腎、膀胱結砂結石,赤色在腎,白色在膀胱。血狀沉澱預示肝臟衰弱。麥團狀沉澱預示胃衰弱。灰狀沉澱係粘液所致。此外沉澱呈褐色,預示病情惡化。浮于上則為黑膽質疾病發生轉捩。色赤屬熱,色天藍屬涼,色赤為血液亢盛和生新之質液少。呈橄欖色為癆病之徵象。赤色沉澱懸于尿中,預示炎症化膿。
尿有令人作嘔氣味,係高熱使體液損壞,出現廢液。孕婦至四、五月後,尿色赤,搖動成沉澱而下落,預示胎兒健康。若混濁沉澱多,但不下落,則預示胎兒不健康。
(六)大便診
大便量少應考慮過多食用富營養而少纖維的食物,或膽道阻塞使腸內膽液不足,或胃腸機能衰弱使物質滯留結腸回腸。量多也預示消化機能不良。便稀多由肝功能衰弱、腸係膜血脈衰弱引起。便色深預示膽液質亢盛。便血多因直腸潰瘍或痔瘡肛裂所致。胃及前段腸道出血便色黑。混有黑膽質大便也變黑,預示膽液已腐熟,疾病將愈。大便奇臭預示體內有大量腐污和微生物,大便酸臭預示氣質趨於涼性。
(七)痰診
痰色白係質液生。色黃是混有膽液之象。若同時體溫高則預示肺內有濁臭。痰濁綠係質液被燒灼。痰色褐亦如是。色赤係血液亢盛或呼吸道破裂。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