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的基本情況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國際合作司

通俗的講,中醫藥服務貿易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另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的以中醫藥服務為內容的國際貿易。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對服務貿易的界定,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分為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等四種模式。從我國境內向外國居民提供中醫藥遠端醫療服務、外國居民來華進行中醫藥醫療保健或學習中醫藥、我國人員或機構在國外開設中醫診所、我國中醫師赴外國提供中醫藥服務等都是中醫藥服務貿易的具體體現。

(一)我國具備了深化中醫藥服務貿易的良好條件

一是中醫藥的國內外發展為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出臺了《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並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大力發揮中醫藥作用,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目前,我國共有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等機構36000余家,具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803000余人,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職員工35000余人,中醫藥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從業人員15000余人。規模龐大的中醫藥服務機構和人才儲備成為開展大規模、高水準中醫藥服務貿易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同時,隨著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更加頻繁,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發展。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各國醫療保健的一個重要選擇,當地民眾對中醫藥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這些進展和成就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不斷改善的中醫藥國際政策與法律環境為中醫藥服務貿易提供了保障。入世以來,我國已經在服務貿易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作為WTO成員,可以利用WTO的平臺、機制和規則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中醫針灸服務已經由世界衛生組織權威認可併發布相關技術性指南,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並且在大多數國家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外,中醫服務先後在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泰國、阿聯酋和南非等國家確定了法律地位,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建立行業組織對中醫藥服務進行自律管理,並將中醫藥治療納入醫療保險體系鼓勵使用。

(二)我國積累了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實踐經驗

儘管中醫藥服務貿易對整個中醫藥行業還是個較新的概念,但實際上我國已經和正在廣泛開展了四種模式的中醫藥服務貿易,積累了大量經驗。其一,境外消費。多年來,每年都有大批境外居民通過旅遊觀光等渠道來華接受中醫藥服務、購買中醫藥産品,與中醫藥醫療保健相結合的特色旅遊服務已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一個新亮點。國內各大中醫藥高等院校、部分醫科大學和中醫藥科研、醫療機構都開展了針對境外居民的中醫藥學歷教育或非學歷技能培訓,歷年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均為來華學習自然科學人數的前列,且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二,跨境交付。隨著中醫藥遠端醫療諮詢和遠端教育等行業的發展,海外相關機構和人員在境外接受我國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數量和水準正在逐步上升。其三,商業存在。目前,我國機構或公民在境外通過分支機構或合資合作等形式開設的中醫藥醫療和教學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每天都在為當地民眾提供著中醫藥服務。其四,自然人移動。目前每年都有大量中醫藥從業人員通過我國中醫藥醫療、教育和科研等機構及企業派出或受聘于境外相關機構提供中醫藥服務。

(三)我國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醫藥服務優勢獨特,國際發展前景廣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類疾病譜、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發生的巨大變化,中醫藥服務因其具有的“療效比較確切、用藥相對安全、費用相對較低、服務方式靈活”等獨特優勢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和民眾的歡迎。此外,我國制定了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規劃,也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009年,《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藥服務貿易”。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指出“努力擴大文化、中醫藥、軟體和資訊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出口”。商務部等34部門聯合發佈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也將中醫藥服務貿易列為具有潛力的重點發展領域。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中長期規劃綱要》將“擴大中醫藥服務貿易”作為今後五到十年重點任務之一。

同時,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尚處於初級階段,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尚未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中醫藥服務在海外面臨諸多政策和技術性壁壘;二是國內相關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能力有待加強,對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理解運用不夠,尚未形成國際中醫藥服務貿易知名品牌以及規模化和集團化的服務貿易實體。三是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支援體系尚未建立,亟需在法律、法規、産業、引導資金、隊伍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強和完善。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