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學術
發展調理脾胃治療心痹的理論,為治療冠心病開闢新的診療思路。
提出“燥痹”、“産後痹”等病名和辨證論治等內容,推動風濕病學科建設。
首創穴位編碼法,為針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黎明即起誦精典,挑燈夜讀覓新知。”路志正之所以成為一代名醫,與幾十年來學習不輟、精讀醫典、學用結合密切相關。
20世紀20年代初,路志正生於河北省藁城縣,伯父路益修為當地名醫,其父亦粗通醫道。在家庭的熏陶下,路志正對中醫學産生了濃厚興趣。1934年,他入伯父創辦的醫校學習,並拜山西鹽城名醫孟正已先生為師,研究經典,博覽群書,隨師臨證,積累經驗。1942年,他參加了河北省中醫考試,取得獨立應診資格後懸壺鄉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路志正深知其中的內涵。他在臨床上不滿足一招一式,一方一技,而是早晚苦讀,勤於實踐,還四處尋找注本進一步加深對經典的理解。特別對注本上的眉批、簡批、小注,他都認真鑽研,銘刻於心。
白天臨證,夜晚攻讀,已成為路志正一生的習慣,他還將“滿招損,歉受益”作為座右銘懸于書齋,表達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決心。如今他已年過八秩,讀書興趣不減,如果晨間不讀書,晚間不看報,則悵然若失。他對中醫經典著作中重要章節爛熟於心,雖幾十年過去,至今仍能背誦,白天診病遇到疑難雜症,常于夜深人靜之時閱讀大量醫案,學習前人治驗,並深入研究探索。久之,大悟獨識,而後驗之實踐,他的醫術銖積寸累,療效日增。
路志正崇尚脾胃學説和溫病學説,在學習中善於發皇古義,知常達變,融會新知,不斷創新,如發展了調理脾胃治療心痹的理論,為冠心病(胸痹心痛)治療開闢了新的診療思路。在他的主持下,“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經驗的繼承整理研究”課題,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基礎研究二等獎;他參與編著的《中醫心病學》一書也已出版。
早在衛生部中醫司技術指導科工作期間,他積極組織中西醫學術講座,推廣針灸療法,挖掘民間醫術絕活,如北京“捏脊馮”,四平“易筋經拍打療法”等,還與名中醫董德懋先生一起創辦了《北京中醫》(《中醫雜誌》前身)。1953年,路志正參加衛生部抗美援朝志願巡迴醫療隊,在用中藥和針灸為志願軍戰士療傷治病的實踐中,發現了具有特殊療效的“遺精穴”,後被收入《針灸經外奇穴圖譜》。
1964年,他參加衛生部組織的《中國針灸學概要》的編寫工作,首創穴位編碼法,為針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並被譯成日、俄、英三種文字。1975年以後,該書作為北京、上海、南京“國際針灸培訓班”的教材,為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大批針灸醫生。
1981年,他參與創建廣安門醫院內科研究室,建立極具中醫特色的痹證、急症等病例書寫、查房、會診、疑難病討論的模式,在中醫學術整理、疑難病症研究和中醫病房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與其他老專家一起,成立了中醫風濕病學會和內科心病專業委員會,分別擔任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他提出的“燥痹”、“産後痹”的病名和辨證論治等內容,對風濕病學科的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傳承
樹仁愛為懷之心,立濟世救人之志,切忌驕傲自滿、浮躁、淺嘗輒止。
對前人經驗,先借鑒,後驗證,才能有所收穫。
必須熟練掌握中藥,才能成竹在胸,靈活運用。
路志正是全國首批中醫研究生導師和師承導師。幾十年來,他帶出的一批批研究生、留學生、進修生、學術繼承人,大多成為學術骨幹和高級中醫、中西醫結合人才。他治學嚴謹,因人施教,獎掖後學,被傳為美談。
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路志正分別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指定閱讀書目。對西學中的學生施某,讓其鑽研《傷寒論》,結合常見病、多發病,將中醫宏觀調控與微觀檢測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取長補短,探討一些疑難病的中西醫結合之法。對科班出身並在肺病專科有研究的中醫學生王某,路志正要求他再讀《赤水玄珠》和《理虛元鑒》,提高其臨床辨治能力。一學生專攻腦病,路志正指導其編寫《癲癇中西醫診治》專著,並親為作序。
帶領學生查房會診時,除診治疑難危重病人解決臨床問題以外,路志正重在結合實際講述醫理,傳授經驗,這使年輕醫生們受益頗多。路志正的廣東省中醫院弟子王小雲大夫有3點體會:路老一是善於抓主證,其他略加考慮;二是藥味少,藥量小,有“四兩撥千斤”之功;三是注重向患者交待清楚飲食起居以及注意事項。
“在我困難時,是路老的大力幫助,我才度過難關,學到了技術。如今,我要以路老為榜樣,為社會做出貢獻。”提起劉恒均在廣安門醫院進修的事,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那是1979年秋天,河北農民劉恒均帶著180元的賣糧食錢,自費來京進修。路志正對這位出身貧寒的同道傾注了滿腔熱情,不僅向他傳授中醫理論、方劑和診療技術,還在生活上處處關心。一次,路志正在食堂就餐,看見劉恒均拿著饅頭和鹹菜躲在遠處的桌子邊吃著,就一聲不響地將自己剛剛排隊買來的餃子倒在劉恒均的碗裏。小劉捧著這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看著路志正又去排隊買飯的背影,感動的熱淚盈眶。後來,劉恒均學成回鄉,開辦了痔瘺專科學校,免費為殘疾人辦班傳授技術,為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
記者曾聽過路志正給弟子們講課,受益匪淺。那次的主題是“用藥瑣談”,路志正娓娓道來:“中藥是中醫賴以治病的有效武器,必須熟練掌握,才能成竹在胸,靈活運用。”路志正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指出,用藥還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制方務求穩妥。就一般規律來看,瘦人多火,補益升發之品不宜多;胖人多濕,理氣流動之品不可少;老人陰虧陽衰,宜慎用苦寒清瀉;壯年氣血方剛,不可過於溫補。隨著季節變化,用藥也要慎重。如春夏用藥應防升陽助火,長夏濕令用事,陰柔滋膩之品不宜過多;秋冬用藥當防苦寒傷陽,龍膽草、梔子等應慎施……
路志正的讀書心得是:對古典醫籍應該精選、吟誦、深思和勤寫,並隨時查閱;對注文應重視研讀和理解;對前人經驗,先借鑒,後驗證,才能有所收穫;特別是帶著問題讀書。
“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是路志正常常發出的感嘆。他告誡弟子,只要樹仁愛為懷之心,立濟世救人之志,做到勤學、勤思、勤問、勤記、勤用,切忌驕傲自滿、浮躁、淺嘗輒止,就一定能成為學驗俱豐的醫學大家。
責任
建議成立國家中醫藥局,儘快建立各省、市中醫藥管理機構。
呼籲按照中醫藥規律管理中藥,真正做到“藥為醫用,醫知藥用” 。
提出中醫參與非典臨床救治以及突發和疑難疾病防治工作。
多年來,路志正非常關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科研管理方法、中醫藥參與突發和疑難疾病防治等重大問題上,路老都積極參與,多次上書,對中醫藥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成立‘國家中醫藥局’。”這是1981年11月部分中醫專家上報中共中央的會議紀要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任應秋教授主持的這次中醫專家座談會上,耿鑒庭、劉渡舟、王綿之、程莘農、顏正華、方藥中、程士德、焦樹德和路志正還對中醫藥立法、中醫診斷的科學性、醫教研單位要“以中醫為主,先中後西,能中不西”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意見。不久,他們又呼籲,儘快建立各省、市中醫藥管理機構;保護和開發中藥資源應有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管理等。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路志正與王綿之、張鏡人、施奠邦、裘沛然、周超凡、顏德馨等中醫界代表委員,于1998年再次呼籲,不能用管理西藥的標準管理中藥,應按照中醫藥規律,真正做到“藥為醫用,醫知藥用”。
2003年春天,北京非典肆虐。當時中醫人員沒有參與非典防治,時刻關注這一疫情發展的路志正心急如焚。在國務院舉行的中醫藥防治非典的座談會上,路志正提出:“中醫人員應充分參與臨床救治工作。中藥飲片需靠中醫診斷、處方,才能發揮效果。廣東省中醫界的防治經驗已經説明瞭問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聽取了與會專家的建議,不久,中醫進入了防治非典的主戰場。
其實,50多年前也有類似的情況。時任衛生部中醫司工作人員的路志正總是秉公直言,據理力爭。1955年,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日本腦炎流行,一位叫郭可明的老大夫採用中醫藥治療,效果很好。既是政府官員、又是臨床大夫的路老通過實地考察,認為郭可明的白虎湯確實對證,其中主藥石膏的解熱、退燒作用對該病的治療起了關鍵作用。正是因為有了路老的堅持,衛生部才第2次、第3次去石家莊調研。後來該方法在全國推廣應用,日本腦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隨後,北京也出現了日本腦炎疫情,有關部門開始了以中醫藥為主的抗擊行動。衛生部還專門請了蒲輔周和趙心波等很多名老中醫參與。大家根據北京7、8月份熱中帶濕的特點,在白虎湯中加了蒼術,病人的病情很快得以控制。
“八十寒暑業未成,醫籍博覽尚欠精。論著雖有卓越少,園圃爭妍慰平生。頻頻出訪有新悟,盛世激發再攀徵。同道老幼皆師友,繼承弘揚力建功。”這首《八十抒懷》不僅反映了路志正虛懷若谷、淡薄名利的高尚情操,還體現了他兢兢業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拼搏精神。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