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精研典籍 勤於臨床
源於家學淵源和濟世救人的遠大志向
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師承教育,為他打下了紮實基礎。北上求學5年,系統學習了西醫學,兼收中醫各家之長,成為建國以後最早的中醫高層次人才。
徐景藩取得的成就,與濟世救人的遠大志向分不開,與家庭熏陶、師承教育分不開,與積累思悟、博採眾長分不開。
1927年,徐景藩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名醫。在家庭熏陶下,他幼時就熟讀《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啟蒙醫籍,對中醫産生濃厚興趣。
1940年,徐景藩隨父徐省三學習中醫。上午抄方,下午整理、抄書、讀書,結合病例查閱有關書籍加深理解,晚上聆聽父親對疑難病例的經驗,天天如此,寒暑不輟。這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師承教育,為他日後的工作打下了紮實基礎。
4年後,徐景藩又拜當地名醫朱春廬為師。他一邊侍診,一邊精心研讀中醫經典及各家醫籍。至今,徐景藩對經典醫籍內容仍出口成誦。值得一提的是,徐景藩將老師治驗病案分門別類整理,工楷抄錄,裝訂3冊,得到朱師好評。
1947年,徐景藩開始獨自行醫。當病人求治時,他認真診療,處方用藥力求準確,閒暇時有計劃讀書。至於診金,他從不計較,貧病送診,有時還免費為貧苦病人配藥。
記者在徐景藩辦公室看到一封發黃信件,他説這封信改變了自己一生命運。這是1952年由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幹部處發來的函,通知徐景藩已被衛生部中醫研究班錄取,立刻去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他深刻體會到一個鄉村醫生可以到首都醫學高等學府深造,是共産黨重視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從此,他把這封信作為個人生平最值得紀念的物品之一珍藏至今。
在北京5年時間內,徐景藩系統學習了西醫學。過去學的樸素宏觀中醫學理論,能從人體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微觀中了解真諦,逐步體會到中醫的特色優勢以及中西醫各有所長。他雖然只有小學畢業,經過自學,以“高中同等學歷”報考,但學習成績優良。
1957年到江蘇省中醫院工作後,徐景藩虛心向當時院內孟河、吳門諸多名家學習,兼收各家之長,醫術續有提高,成為建國以後最早的中醫高層次人才。
盡心盡責 注重特色
為醫院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處奔波,爭取政府支援,改善就醫條件。在制訂醫院發展規劃,抓中醫人才梯隊培養和專科專病建設等方面,事必躬親。
江蘇省中醫院創建於1954年,在前任領導和全院同仁的努力下,有著堅實的基礎。1983年,徐景藩擔任該院院長兼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如何使醫院在新形勢下加速發展,成為他孜孜追求的目標。
在制訂醫院發展規劃後,他注重抓人才梯隊培養和專科專病建設等工作,如醫院目前72個重點專科(病)門診中,約有3/4都是他在任期間鞏固、調整、發展和建立起來的。
他堅持“以中為主、能中不西”的辦院方針,組織各科互相觀摩中醫病歷書寫、三級查房制度、加強中醫護理等,經過討論,結合病種特點,各科制定相應措施。如外科病房即使是手術患者,在術前術後也能配合中醫藥治療。全院中醫藥使用率始終保持在70%左右。
1985年,醫院獲得全國省級中醫院醫療品質綜合檢查評比第二名。同年,被列入“七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擴建7所省級中醫院行列,為創建三甲中醫院和全國示範中醫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6年,醫院綜合大樓開始興建。從籌款、立項、論證,到設計、動工、竣工,每個細節、每個環節都浸透了徐景藩的一番心血。就在這座拔地而起的大樓前,徐景藩穿上平時不常穿的西服,照了一張相。他笑了,有對醫院前景的憧憬,有對未來事業的期盼。
由於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徐景藩被累得血壓升高、心動過速。他的女兒徐丹華至今還記得,父親常常很晚才回家。幾個孩子到門外路邊車站左等右盼到天黑,才看見父親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搖搖晃晃回來。到家累得一下子癱倒在床上。
“淡泊名利,多做貢獻。”是他常説的一句話。醫院曾建起一幢高知樓,徐景藩完全有資格分到房子,但為了緩解醫院的分房矛盾,他主動放棄,仍舊住在17年前建造的面積較小的老房子裏。
“江蘇省中醫院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員。”其實,職工們明白,正是在老院長徐景藩的精神感召下,後來一任任院長都把徐景藩倡導的“抓班子團結、抓人才培養、抓醫德醫風”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從而使醫院發展突飛猛進。
言傳身教 桃李成圃
一代代中醫人薪火相傳
他嚴謹治學、誨人不倦,貫穿在一言一行之中;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術經驗傳給後學,先後指導、培養國內外各類中醫學生、進修醫生不計其數。
凡得教于徐景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體會,老師治學嚴謹,誨人不倦。教學幾十年,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傳給後學,使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徐景藩採取“一貫制”的教學方式,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他曾立4條座右銘,即“讀書從博到精,擷採眾長,分析思考,須有自己見解;診病務必細心,審因辨證,選方宜慎,擇藥熟知性能;改進給藥方法,針對病情,達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積累臨床資料,撰文求實,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學生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江蘇省中醫院院長劉沈林告訴記者,作為弟子跟師徐景藩7年時間,不僅學到高超的醫療技術,還學到不少做人方法。他説,自己曾任醫院辦公室主任、副院長,經常看見徐老在一小本子寫著什麼,上面密密麻麻記的都是醫院大大小小的事情。像這樣的本子,徐景藩不知有多少本。
“徐老注重人才梯隊建設,正確處理中西醫之間的關係以及他敬業愛崗、高度負責的奉獻精神,對自己今後的管理工作影響深遠。”劉沈林説。
另一弟子單兆偉,如今也是著名中醫學專家。他至今記得老師時常強調的“醫者德之本、無德之人不可為醫”的古訓,便以老師為榜樣,帶病為患者診治,加班加點搶救病人等,立志做一個醫德高尚的人。
弟子陸為民談到,當看到徐老在讀一本分子生物學時,對自己觸動很大。老師博學、好學、會學的高大形象,須仰視才能表達心中的崇敬之情。
如今已經82歲的徐景藩,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仍堅持每週查房。每到一處,他不僅向弟子細緻分析每一個病例,還從望聞問切到辨證論治,從理法方藥到疾病轉歸,理論聯繫實際,舉一反三,娓娓道來,學生受益匪淺。
他常説,“要做好一名醫生,首先要做好一個人,我們不能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喪失醫生的人格。”有一次門診,一患者多年胃病被徐景藩治愈,著實感激,特意帶來家鄉新茶以表謝意。徐景藩再三婉謝,病人趁人不注意,將茶葉放下就走了。徐景藩發現後,立即讓學生追趕病人。學生有些遲疑,説區區小事,何必這樣認真。徐景藩正色道,“廉潔行醫,不收病人財物,這是制度,應自覺遵守!”學生聽後,急忙追出,將茶葉退還給病人。
徐景藩的學術思想、做人準則影響和造就了大批後繼中醫人才,他們中有的已成為碩士、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在臨床、科研和管理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徐景藩還先後指導、培養國內外中醫學生各類進修生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
恬淡隨緣 修心養性
知足常樂者生活得自在舒暢
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是養生之道。
徐景藩雖耄耋之年,但思維敏捷,行動自如,仍堅持在一線為患者服務,這不能不得益於他“飲食有節、防怒戒滿、愉悅為貴、勞逸適度、絲竹琴聲、體育強身”的養生之道。
他認為,飲食保持清淡,五味適度,不要吃得過飽,注意勞逸結合。對付身體小恙,他最多有時吃幾片藥,從不打針或點滴,始終堅持自己開點中藥湯劑,總能藥到病除。
徐景藩在人生路上悟出很多道理:要有一顆平常心,要學會隨緣二字,便能除卻許多煩惱;對人寬厚仁慈,生活順其自然,為人低調謙和,不受名利羈絆。因此,他一生平穩,身心愉快,加上師徒和諧,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暢。
徐景藩認為,讀書養性是莫大之樂。特別對中醫經典著作各家學術,他反覆閱讀,溫故知新,其中樂趣,難以言表。
除了讀書臨證,徐景藩喜歡書法。他曾經學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字如行雲流水,沉穩端莊。
自幼喜愛音樂的徐景藩,一生中沒有離開過樂器,業餘時間也常拉拉、彈彈、吹吹。到了老年,他改學電子琴,學習、工作之餘,自娛自樂,有益身心。
徐景藩重視體育運動,自編自練松筋操、頸子操、呼吸操和眼操等,強壯筋骨,抗老防衰。他還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因糖尿病而眼睛近乎失明的老伴,並與她早晚牽手散步,相濡以沫,被人們傳為美談。
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是徐景藩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諧,樂在自然,也是他所領悟的岐黃之道。(記者 周穎)
徐景藩小傳
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的一個中醫世家;
1940年,隨父親徐省三學習中醫,4年後拜當地名醫朱春廬為師;
1947年,開始懸壺鄉里;
1952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
1957年,在江蘇省中醫院工作;
1983年,擔任江蘇省中醫院院長兼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
1990年,被遴選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4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
1996年,被授予“白求恩獎章”。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