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綿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攻克疑難病症的開路人

王老對記者説,中醫不要怕別人反對,關鍵是自己站得直不直,中醫自己要爭氣。治好疑難病,不是在為自己出名,是為中醫爭光,提高中醫的學術地位。這是對每個中醫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中醫的名是實踐出來的,是病人的口碑出來的。

2007年,我國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下,王綿之教授是傳承人之一。

在70年的醫療實踐中,王老是攻克疑難病症的開路人。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記錄:

1974年,王老帶學生到河北定縣開門辦學時,有一位29歲的農村婦女患中毒性痢疾已經高燒昏迷了21天,曾用各種抗菌素和其他西藥治療,就是不見好轉。一些醫院用各種辦法治療無效,認為這個病人沒救了,即使醒了也會因長期昏迷而失去語言能力。患者家屬請求王綿之診治,王綿之守在病人身旁數天,精心醫治,隨時視病人情況改方給藥,半個月後,病人的神志清醒了;3個月後,終於開口説話了。

1976年春,內蒙古一位叫李振榮的16歲男孩,患了腦幹腫瘤。父母帶著他到處求醫,最後在被北京的某大醫院被宣判了“死刑”。王老為他醫治半年,病情顯著好轉。繼續服藥兩三年後,李振榮已能參加體力勞動,後來還做了某衛生所的化驗員。

王老經驗豐富,醫術獨到,不僅審病精細,辨證準確,而且用藥精當,配伍巧妙,善於兼融西説,臨床曾治愈多例頑固性哮喘、粟粒型和空洞型肺結核、慢性腎病、肝硬化、Ⅰ型和Ⅱ型糖尿病、脫髓鞘病、腦腫瘤、垂體瘤、椎體病及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難治病。

有一位王老至今還在治療的患有腎衰的旅美華人,十多年前就被美國醫生宣判必須換腎。這位患者經朋友介紹從美國回到北京找到了王老。經過王老細緻的治療,直到現在,這位患者還沒有換腎,每天還吃著王老的方子。給他治病的美國醫生十分驚嘆他好轉的速度,稱他在中國遇到了神醫。

王老認為,經過幾千年曆代中醫的不斷繼承發揚,現代的中醫也借鑒了西醫和其他學科的長處為中醫所用,應該説現在的中醫水準比過去要高。同時,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去給病人配藥,這是中醫的優勢。

一位做了肝移植3年目前王老正在治療的患者,服用王老配有人參的方子後,感覺效果非常好。而西醫對待這樣的器官移植患者,是不主張服用人參的,因為器官移植需要抑制免疫。對此王老解釋説,單獨使用人參可能是有弊病,但放在方子裏用,有君臣佐使相互制約,可以克服弊病,揚長避短,提高療效,這就是方劑學的學問。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王老屢起沉疴,聲名鵲起,蜚聲海內外,他的醫德也為群眾廣為傳頌。23年前,光明日報就曾在頭版頭條報道過王老29年如一日義務為群眾看病的事跡。

王老常以“醫乃仁術,當以濟世為先”之古風家訓自勉,對於病家,心存救濟,見人之苦,若身受之。為人治病不分貴賤高低,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遠為異國貴客,近到鄰里街坊,無不一視同仁。

王老的病人常説,王老看病總是面帶微笑,還不時説著風趣的話,讓我們精神上很輕鬆和快樂,這是他的一個特點。這應該也是王老治病的一個手段。王老説,有些病人得病後難受,精神壓力大,進了他的診室,精神壓力解除了,感覺輕鬆了許多,好像病痛也退了一些似的。所以,即使自己精神再不好,只要來了病人,必須馬上打起精神來。王老就是這樣心繫病人的疾患,憂天下人之憂,樂天下人之樂。

弘揚中醫 不忘責任

中醫教育一直是王老放不下的心頭之憂。他對記者説,中醫院校教育這麼多年,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才,還是成功的,但是不完善,必須要有再教育、後續教育(包括師帶徒)和自己的學習提高進行補充,這甚至比前期的教育更重要。中醫教育不能光靠中醫院校,還要靠政府行為和社會力量,還有中醫自己。

王老還説,成為名醫,不能單純就會看看病或就會寫寫書,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還要會傳承,這是責任。

晚年的王老時刻縈懷的就是這“責任”二字。

王老作為中醫界的一老,更是一寶。作為一老,他始終不忘一老的責任——傳承國醫精華。

70年來,他曾與多位老中醫一起多次上書,為中醫藥機構建設、中醫藥立法等獻計獻策,充分體現了一個名老中醫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和高度責任感。

他歷任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曾多次深入行業基層作社會調查,積極向政府反映各方面的意見,為黨和政府制定中醫藥方針、政策獻計獻策。1991年,在國家機構改革中,仍有一種聲音,要求取消在中醫界不懈努力下剛剛建立幾年的國家中醫藥管理機構。王老利用政協委員的身份,在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協作工作會議上為保存中醫藥管理機構而奮力呼籲。

王老還充分利用兼任國家自然基金會生物部醫學學科委員、國家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暨中藥分委員會主任、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暨中藥組組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重大成果評選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中心常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藥學會會長等身份,通過其社會影響力,為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而積極努力。

王老還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的我國中醫藥界代表。他先後應邀出訪日本、新加坡、泰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或為元首和重症患者診療,或進行醫學考察,或做學術演講,以其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為祖國贏得了榮譽,醫名遠播于異域,為傳播古老的中國文化瑰寶——中醫藥於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0年7月,國務院頒予他政府特殊津貼與榮譽證書。2007年10月,北京市專門成立了“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建設單位王綿之名老中醫工作室”;2008年12月,北京市“三局”授予王老“首都國醫名師”稱號。

回首王老半個多世紀的從醫之路,恰如他揮毫而就的《八十抒懷》:

“幼承家學讀岐黃,天生傲骨氣不狂,禪參三指終有得,風雨十年幸無傷,辨證論治融新説,圓機活法有奇方,懸壺濟世乃天職,我願人人壽而康。”

教授逝世

王綿之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09年7月8日10時5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歲。茲定於2009年7月12日9時整在八寶山公墓菊廳舉行王綿之教授遺體告別儀式. 2008年12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國醫名師”稱號。2009年5月,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王綿之小傳

1923年,出身於江蘇省南通市中醫世家,為第19代傳人。

1936 年-1937年,隨父親王蘊寬學習中醫。

1942年,在南通城區正式懸壺故里。

l947年,經國家考試獲《中醫師合格證書》。1953年,獲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換發的《中醫師證書》。

1955年-1956年,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後留校任教,籌建方劑教研組。

1957年起,北京中醫藥大學從事教學、管理、臨床與科研工作。

2009年5月,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首屆“國醫大師”稱號。

 

責任編輯: 劉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