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中藥炮製技藝計劃申遺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7  內容來源: 北京日報

“一代代的同仁堂人要在接力中完成‘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制藥特色,為社會提供放心藥、良心藥。”北京同仁堂集團黨委副書記陸建國昨日披露,繼2006年“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被正式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後,北京同仁堂目前正在向相關部門申請,力爭促使同仁堂中醫藥傳統人工炮製核心技藝“申遺”成功,延續、保護老字號的品牌文化傳承。

目前,北京同仁堂系統已有28個生産基地、83條通過國內外認證的現代化生産線,其自主研發的自動扣殼機、自動蘸蠟機等大蜜丸包裝設備為國內同行業首創。雖然藥品生産的大部分工序已實現機械化生産,但前處理工序仍保持手工操作。

在中藥行裏,手工操作的前處理環節行話叫做“炮製”,主要包括對中藥材的修揀、清潔、烘乾、蒸炒炙煅等工藝。而這,恰恰是中醫藥製作工藝的關鍵所在。同時,同仁堂的生産管理嚴格按照《藥品生産品質管理規範》標準執行,所有原料都嚴格按“地道、上等、純潔”的標準入藥。

一説到這兩種因素之間的關係,行內人為此常用做菜來打比方:“用料、配比就如同菜譜,在菜譜、選料相同的條件下,廚師能否把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那就全看手藝了,而中藥炮製的技藝就相當於廚師的手藝。”

“古方無不效之理,因修合(操作)未工、品味(藥材)不正故不能應症耳。平日汲汲濟世,兢兢小心,凡所用丸散無不依方炮製,取效有年。”陸建國不斷重復的這句古訓正是出自同仁堂創始人樂顯揚之口。對中藥材真、偽、優、劣的傳統形狀鑒別方法在同仁堂傳承了340多年,中醫藥技師們至今仍堅持傳統的眼看、手摸、鼻聞、口嘗的中藥材鑒別方法,並與頻譜定性分析等現代檢測技術結合,實行藥材檢驗雙把關。

“位列中藥炮製工序頭一位的修揀,就是門大學問。”北京同仁堂集團總工程師田瑞華説,最典型的“遠志去心”,要求工人用碾子將藥材外皮與中間木質部分(木心)分離後再入藥。

“遠志的皮和心具備完全相逆的藥效,如果不加修揀整體入藥,會嚴重影響藥效,甚至威脅病人健康。”田瑞華説,雖然傳統加工炮製法耗人力、物力,並會增加額外成本,但同仁堂在藥品生産上更注重藥品品質。因此,“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制藥理念,就是同仁堂文化的理念。

除了同仁堂以品質和療效為核心的藥材鑒別、加工炮製、製劑技術,與之相應的文化體系也是傳承的重要部分。

伴著古樂曲的嫋嫋餘音,年近百歲高齡的李建勳老先生顫巍巍地伸出右手,擦拭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之後“無視”身側店內員工早已準備好的托盤,而是執拗地轉過身,將毛巾塞到一直站在他身後的藥店首席技師王雪陽手中。王雪陽先是一愣,雙手緊緊攥住了毛巾。年齡相差近一個甲子的兩代同仁堂人,在這一刻完成了同仁堂文化手遞手的傳承,在場的300多名同仁堂職工無不為之動容。

這一幕發生在3月13日,是傳統的農曆“二月二龍抬頭”,也是同仁堂按照慣例,在屹立了344年的大柵欄藥店內,舉辦一年一度的凈(敬)匾儀式的日子。

“凈匾也為敬匾,寓意‘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在新人手中繼續傳承發揚。”陸建國介紹,古時的同仁堂,技藝不傳外人,一般都是父子傳授。現在同仁堂也把這一傳統規範化,通過簽訂師徒協議,師傅教好徒弟,把名師技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