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悅心”勞動教育:勞動悅身 勞育潤心

發佈時間:2022-10-24 15:48:24 | 來源:中國網教育 | 作者:張林瑋 | 責任編輯:

山東省棲霞市實驗小學秉承“站在兒童的視角,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開發了基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悅心勞動”課程體系,依託勞動課堂,以悅心學科融合教育為核心,以悅心農場和悅心工坊為兩翼,竭力打造“勞動悅身、勞育潤心”的勞動教育新樣態。

課程賦能,構建勞動教育新樣態

自2019年開始,學校從“我與自然、我與社會、我與自己”三大領域構建項目化學習的融合型悅心勞動課程體系,選擇有價值的探究和活動主題,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

(一)構建悅心勞動課程體系

學校搭建了悅心勞動教育課程的“3131”實施體系,即“三課一清單”“三支一素養”,通過必修課、自主選課、興趣約課與家庭勞動清單讓學生全方位參與,組建了學校教師、家長志願者和外聘專家三支隊伍,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勞動素養。

(二)編寫悅心勞動校本教材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時代要求以及膠東勞動需求編寫出了系統的1-5年級《“慧”勞動——悅心校本教材》,並在反覆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田園聯動課程群、非遺傳承課程群、勞動創意課程群、快樂生活課程群。

學科融合,推進勞動教育創新

學校嘗試打破學科界限,將對學生的勞動精神的培育和勞動能力的培養融入所有的學科教學中,開發“勞動+”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實現學科知識和勞動實踐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勞動+語文”,滲透勞動精神。學生在悅心農場勞動時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每次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我們都會指導學生邊勞動、邊觀察、邊學習,在勞動中完成觀察作文、靜物寫生,活動後及時指導學生記錄勞動感受,開展主題徵文活動,因為有真實體驗,學生們有料可寫,於是寫作文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五一勞動節,孩子們懷著深深的崇敬之情,為心中最美的勞動者寫下表揚信、頒獎詞,表達自己對勞動者最崇高的敬意!

“勞動+數學”,培養勞動樂趣。學校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學生在日常整理、大掃除時,能發現很多數學課上學到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並會測量、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求立體圖形的體積,在勞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實現了勞動教育與數學實踐的有機融合。

“勞動+美術”,提升勞動素養。秋天收穫的花生、葵花籽,果實食用後,剝下來的花生殼、葵花籽皮也大有用場,孩子們用靈巧的雙手拼貼出一幅幅描繪著豐收的的裝飾畫,透射出勞動之美……讓學生體驗到勞動後的愉悅感,收穫成果後的滿足感。

每一節勞動課都將勞動精神植入學生心田,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自然融合,開闢出一條勞動育人的有效路徑。

文化育人,助推勞動教育潤心

勞動技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結合學校特色深度挖掘勞動教育素材,開發了“傳統文化+勞動教育”和“農耕文化+勞動教育”特色課程。

(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培養文化自信和勞動意識

“傳統文化+勞動教育”課程的構建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依託重大節日、民俗文化等開展主題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實現文化潤心、勞動修德。

一是依託重大節日,開展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端午節的民俗風情,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校開展了“品味端午·家國情懷·永遠跟黨走”主題勞動教育活動。師生一起編彩繩、包粽子、品粽子,在絲絲彩線中感受節日的快樂,在粽葉飄香中感知勞動教育的多樣,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指尖得以傳承。我們還開發了清明節做面燕、中秋節做月餅、冬至包餃子等麵食製作體驗課程,讓學生在動手製作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主題勞動教育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勞動能力,讓勞動清單落地生根,又弘揚了傳統文化,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

二是開設工坊社團,開發悅心勞動特色課程。學校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挖掘膠東地區極其豐富的儒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開設了悅心食育工倣、悅心美工坊、悅心繡工坊、悅心陶藝坊、悅心衍紙坊、悅心剪紙坊、悅心藝刻坊等工坊社團,每位老師負責一個工坊,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特色課程。孩子們在悅心食育工坊做面燕、烤蛋撻、包粽子、煮餃子;在悅心剪紙坊,學校和煙臺剪紙傳承人劉淑霞一起為孩子們授課……每一個特色勞動課程的開設,既是對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又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二)農耕文化+勞動教育,獲得農耕知識和勞動體驗

針對小學生農耕文化知識缺失的問題,學校對周邊農耕文化資源進行大量調研,開闢了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努力打造農耕文化。

一是開闢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引入農耕文化。學校屬於城區學校,可耕種的土地資源有限,學校將原來的沙坑除沙填土,改良土壤,開闢了“悅心農場”作為校內勞動實踐基地。悅心農場中劃分了多種植物種植區域,把傳統農耕場景、農耕用具和二十四節氣等內容打造成校園文化,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驗農耕文化生活。悅心農場的蔬菜成熟後,我們組織學生採摘、整理,走出校園進行義賣,所有收入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學生們在勞動中磨礪心志,收穫成長。

二是開發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提升農耕文化。為了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學校發揮家委會的作用,得到學校附近農村家長和種植園的支援,按照時令帶領學生開展農事活動,把勞動教育的課堂搬進大自然,讓田間勞作為學生的成長賦能。學生經歷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秋的收穫,更直接地了解農耕文化歷史,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悅勞動,心成長”,今後學校將繼續探索基於學生成長需要的勞動教育,通過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機制健全的“悅心勞動”課程體系,逐步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不斷增強學校勞動教育成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生活、快樂學習、收穫成功。

(文/張林瑋,圖片由山東省棲霞市實驗小學提供)

文章來源:中國網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