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向美而生 “石”全“石”美

發佈時間:2022-04-20 09:19:53 | 來源:中國網教育 | 作者:肖零國 | 責任編輯:

——記寧波鄞江鎮中心小學“石文化”特色美育課程

美育,其目的在於培養孩子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校本設計到校園環境,從課程安排到實踐活動,從老師教導到家長配合,每一個細緻的環節都對孩子進行著“潤物無聲”的審美教育。

浙江省寧波鄞江鎮中心小學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養正學堂,迄今已有116年的辦學歷史。葉傑軍校長説:“我們以就地取材、自主學習為原則,通過打造‘石之魂’‘石之律’‘石之美’‘石之韻’特色美育課程,美育授課活動覆蓋全校所有學生,逐步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石文化’生態美育育人體系,培養師生厚重、沉穩、質樸、謙遜、堅毅、永恒的石頭精神,實現校園文化和美育教育的融合發展。”

校園裏的景觀石  

“養浩然之氣,正做人之本”。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以“養正”文化為切入點,借助它山的堰、鄞江的橋、梅園的石、行走的廟會等文化著力開發校園生態美育的環境資源;以石文化特色美育為切入點,圍繞石文化豐富生態環境的內容和形式;以鄞小“養正館”為中心,輻射貼合學校美育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美、潤澤校園,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校園里正對著校門矗立的一塊“養正石”“養正院”,結合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不僅如此,學校的每一棟樓宇的命名、警示語、溫馨提示等,都用“石頭”來進行裝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學校和石頭的淵源

鄞江鎮中心小學副校長陳建光向記者介紹為什麼在石頭上畫畫,原來,由於地處章溪、鄞江等水系的河谷畔,學校附近隨處可見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鄞江石。鄞江石屬凝灰岩,結構緻密堅硬,石質細膩,硬度適中,色調如晚秋的楓葉,美觀大方。散落在溪水畔的鄞江石,經河床沖刷,更是成為一种經天然雕飾的景觀石。學校依託這一特有的地理文化資源,學校打造“以石為美”的特色美育課程,“繪”石之美是其中的課程之一。  

畫“活”小溪石

陳建光副校長説:每週四下午第一、二節課,鄞江鎮中心小學的“童畫”社團課開始了。孩子們的想像世界真是奇妙無比,一塊塊不起眼的石頭,經他們一番塗抹,不僅變靚麗了,而且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成了西瓜、玩具娃娃、海星、向日葵、草地等,“活”了起來。 

“這是一塊三角形的石頭,我在夏天的時候最喜歡吃西瓜,所以我想到了西瓜,就把它畫成了一塊西瓜。”

“我畫的是套娃。套娃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玩具,看到這塊石頭,我就想到了套娃。” 

……

來到“童畫”社所在兩個教室,有的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陶泥做石窗,有的則在石頭上畫畫。“你看這幾個高年段學生的‘西瓜’‘套娃’石頭畫,其實已超越了繪畫的範疇,他們根據石頭的大小、形狀來創作,已接近於一種造型藝術,體現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

“石文化”充滿校園每個角落

畫石頭只是學校“石文化”特色美育中的一環,事實上,“石文化”不僅呈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而且還和語文課、美術課、科學綜合實踐課、勞技課等多門學科相結合。  

踏進校門,校園裏有一條通往風雨操場及各幢教學樓的“最美上學路”,這條靚麗的彩繪路全長300多米,分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四個主題,一段一主題,分別以綠色、紅色、黃色、白色為主色調。路的兩邊,點綴著一塊塊渾圓的鄞江石,上面不僅刻有一首首吟誦春、夏、秋、冬的古詩,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春曉》,每一首詩還配著一幅畫,同學們每天沿著七彩上學路,吟著古詩進課堂。“石頭上的詩是學生們遴選出的,畫是學生們畫的,每幅畫旁邊都有學生的名字。我們採取包乾到班或個人認領等方式,讓學生參與詩配畫,和語文老師一起營造詩教文化,使詩情、畫意以視覺藝術的形式有機結合。”  

學校把尋找、蒐集石頭的過程也納入了美育課程,通過科學綜合實踐課、親子活動等,師生攜手甚至家校協同,尋找生活中的鄞江石,一石多相,賞石品石,在方寸之石中尋味天地之美,讓“石文化”美育活動輻射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養正幣”助力美育課程

從常規課堂到社團課堂,從活動到課程等,比如石頭畫作品的展示、獲獎等,都用“養正幣”進行獎勵。學生收穫的“養正幣”可以換積分,可以換獎品,也可以累積使用。  

學校從每一個孩子個性發展的評價指標出發,開發了“養正幣”評價體系,激勵孩子們在具體的美術活動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 

(文/肖零國,圖片由寧波鄞江鎮中心小學提供)

 


文章來源:中國網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