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李慧軍:落實“雙減”必回歸初心

發佈時間:2021-09-29 10:10:24 | 來源:中國網教育-中小學 | 作者:中國網教育-中小學 | 責任編輯:

“雙減”新學期,全國各地各校都在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落地路徑。學校要如何行動,才能讓“雙減”政策真正發揮作用,造福師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第二屆河南最具影響力校長、濮陽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慧軍帶來了她對“雙減”政策的思考和做法分享。


李慧軍,第二屆河南最具影響力校長,濮陽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首屆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河南省首批名校長。“適度教育”領軍人,探索並總結出完整的“適度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雙減”核心要義在於回歸

近期,“雙減”政策的落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因為它牽動著全中國每一個家庭,每一對父母,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名學生。我和我的學校置身於“雙減”政策大背景下,也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調整變革著工作思路與改革措施,現將兩點思考與做法分享於此。

認識“雙減”當充滿感恩


感恩我們黨和國家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出臺這麼一個能夠調整整個國家教育生態的文件,令本已經讓家長、學校、社會焦慮不安的教育一下子回歸了常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一直深受觸動,心懷感恩。對教育本身而言,該文件的意義遠遠大於它所畫出的紅線及要求,因為它不僅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還能減輕廣大家長的經濟負擔、心理負擔等,這是以前喊了多少年的減負都未能做到的,這一次不僅做到了,而且力度是空前的,也是全局性、根本性的。


説起“感恩”,應該是廣大家長、孩子、教師、學校對“雙減”的共有態度。

首先,家長、學生感恩“雙減”。因為“雙減”不僅減去了兩類人的負擔,還減輕了家長焦慮,讓浮躁的社會變得安靜,從此不再有全社會家長給孩子施加壓力,競相參加各種培訓普遍提高分數線的內卷行為了,家長心態變平靜了,家庭應有的親情回歸了,從此,將出現更多和諧家庭,孩子的成長環境將被進一步優化,換來的將是一代人健康成長。


其次,教師感恩“雙減”。“雙減”之前,老師們天天面對著程度參差不齊、多不是零起點的學生,是很無奈的,教學的難度無形中加大,老師很難落實面向全體,想托住底兒就更難了。一方面教學難度大,一方面學校事務忙,加上年輕教師大多兩個孩子,自身家庭生活就忙亂不堪,這些困難疊加在一起,會造成老師心理困惑、焦慮,甚至抑鬱。這樣以來何談高品質教育?“雙減”為老師遵循教育規律,真實把握學情,科學設計教法,高品質開展教育教學助了一把力,因此老師們是感恩的。


再次,學校感恩“雙減”。其實“雙減”對學校而言是機遇,是契機,它能促使學校教育回歸立德樹人初心,擔起教育主責,在“雙減”營造的良好生態下,促進學校內部主動調整和改變的契機;能促使學校瞄準立德樹人,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加快“三全育人”“五育”並舉育人模式改革,促進教育科學優效高品質發展的契機;能倒逼學校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而擁有一支明白為誰培養人、懂得培養什麼人、知道怎樣培養人的教師隊伍的一個契機......然而,作為學校,卻不能僅僅有個感恩的態度,而要切實把握契機,深入思考“雙減”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


落實“雙減”必回歸初心


“雙減”之於學校的核心要義在於引領教育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引領學校切實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


學校是一片育人凈土,更是營養豐富促人全面發展、全人成長的沃土,新時代教育對學校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瞄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探索“三全育人”學校路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教師的神聖使命。如果老師僅停留在“雙減”就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少寫作業或不寫作業的認識層面,那麼這個認識是膚淺的。我們必須清楚,“雙減”一邊減去的是學生負擔,另一邊則要求老師必須加上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可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做出來。那麼對老師而言,怎麼做才算做到立德樹人了呢?


立“主動育人樹人”之德,樹“未來有用有德之人”的老師,就是在真正立德樹人。這裡強調“主動”二字,立“主動”育人樹人之德,就不能只滿足於自己有教知識之德,怎麼做才算立了主動育人之德呢?能時時處處主動用自己的正氣、正念、正能量、正確價值觀去引導孩子們,尤其是那些犯錯的、心理迷茫的、習慣行為不規範的孩子們,要去主動告知孩子、引導孩子,給孩子示範,而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去做,就説明你立了主動育人樹人之德。


如果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事不關己高高挂,一心只管在40分鐘的課堂上教自己的學科小知識,就無法證明你具有主動育人樹人之德。偶爾做一次但是不持久、不慎獨、只是做給別人看,更不算立了育人之德,要篤行、要堅持、要持而久之地做,時刻秉承“影響一個是一個”的育人理念,才是我們每個教育人起碼應立下的育人之德!


那麼,怎麼做才能樹未來有用有德之人呢?有人問“我們又教知識又教技能是不是在樹人呢?”我説“是,但不完全是”,因為未來的人不能只有知識和技能,只有這兩條而沒有利他心、同理心、教養,沒有為別人著想的友善互助之德,那麼培養的人將是自私的、利己的,如果人人都自私利己,世界將會是冰冷的,人們就難以享受人間幸福與溫暖。


所以,我們要時刻不忘引領學生,讓他們學會講究文明禮儀、維持公共秩序,養成良好的公民素養,培養孩子的利他心,培養孩子執著追求夢想的意志和毅力,你就是在樹未來有用有德之人,善莫大焉!

為了真正引領全校教職工切實擔當起立德樹人使命,濮陽市二實小自2018年12月便提出全面實施“立德樹人+”工程,“+”什麼?“+”一價值兩素養教育,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教育。在哪兒“+”呢?簡單説就是“崗位+”,具體包括“學科+”“課程+”“管理+”“服務+”“文化+”“環境+”“家庭+”……也就是説,在這些領域和崗位都要做到立德樹人。


什麼是“學科+”,以一節數學課為例談談怎樣落實“數學+”。以往的數學課多是圍繞提升成績教知識與技能,而今兼顧“學科+”,就要求教師在教好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做到三點:一是依據教材尋找結合點及時恰當地進行正確價值觀教育;二是要兼顧落實核心素養,即課堂上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等;三是兼顧落實學科素養,比如語文就要學會聽説讀寫書,數學就要善於思考、分析、推理、表達等。


只要朝著這三個方面去做,教師就是在立德樹人。為了引領老師們持久地做,我們又提出“四讓”課堂理念,即讓學生真做主體,讓學習真正發生,讓思維深度延展,讓素養悄悄生長。我們期望通過構建“四讓”課堂來落實“一價值兩素養”教育,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

再具體一點:比如數學老師閆蓉蓉教《包裝的學問》一課,老師首先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包裝需要講究實用和美觀,進而播放過度包裝造成鋪張浪費現象的視頻,讓孩子進一步得出:包裝不僅要實用、美觀,還必須講究“節約”。這是這節課教給孩子的正確價值觀,隨後又引導學生選擇大小適當的包裝紙,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禮物包裝好,送給自己想送的人,並且説出自己的心裏話。這一系列教學設計可謂是匠心獨運,潤物無聲。不僅讓長方體的體積計算這個知識點,在選擇包裝紙進行包裝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讓學生掌握,還得到正確價值觀教育,而且整堂課學生都是在相互合作中,主動參與,深度學習。思維是深刻的、條理的,尤其在送禮物環節,孩子們的情感培養得到昇華,所有這些在傳統數學課上是看不到的。


這就是“學科+”中的“數學+”,是數學老師的育人案例,其實所有學科都如此。我再舉一個“美術+”的例子——


在美術課上,老師重點教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技巧,這無可厚非,也是基本的必須的。而今如果只教這些就不夠了,要回歸育人初心,必須面向全人,努力提升“人”的素養,即在教知識技能同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進行價值觀教育,還要善始善終做好習慣培養和人文素養教育。


比如,我們有專用的美術教室,在帶領學生從教室轉場到活動室上課途中,美術老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輕聲慢步、右行禮讓,不影響老師辦公,不影響他班上課。上課討論要適度音量,課後學生離開活動室,要引導孩子把垃圾帶走,離開座位把凳子放進桌子下面,把桌凳照齊,關燈關電鎖門後離開。離開前還要引導學生返回教室途中依然要輕聲慢步、右行禮讓,不大聲喧嘩,不影響他人等,做到了這些就做好了“立德樹人+”,否則就沒有“+”上,立德樹人就是一句空話。


從上例不難看出,只要我們長期堅持做,我們的教育將會“+”上什麼?毋庸置疑一定“+”上了孩子的利他心,孩子們會漸漸樹立把方便留給他人意識,不妨礙他人意識,有教養(適度音量交流)意識,環保意識,紀律、秩序和規則意識等。


一句話:“立德樹人+”需要我們每一學科每一位教師都要“真真正正做出來”。假如所有學科教師都能回歸立德樹人初心,為孩子的全人成長負責,每一個育人者、每一個崗位工作者都能主動往前跨一步,主動用自己的正氣正念正能量和正確價值觀去引導我們的學生,立德樹人任務就不難完成,整個社會公民素養的提升將指日可待。


我常説“學校人就是教育人,教育人理應去育人”。即無論在哪個崗位只要在學校工作,你的根本任務就是育人。所以,濮陽市二實小自2020年春季就提出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崗位思政轉軌,這就意味著在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校本模式正逐步形成。


我再講講“服務+”,即學校的服務崗位人員也要主動去育人,比如門衛師傅發現早到的孩子自覺排隊安靜等待大門開啟,就為他們頒發大拇指章,以引導和鼓勵孩子養成自覺排隊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好習慣;保潔員發現學生彎腰撿起地上的紙屑主動扔進垃圾箱,也為他頒發大拇指章,鼓勵孩子們講衛生愛勞動。一句話,在學校實施“立德樹人+”工程以來,所有人都要在原有崗位職責基礎上往前跨一步去育人。從三崗(班主任、德育主任、德育校長)主責到人人有責,從依靠活動育人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這裡我想分享濮陽市二實小一位分奶工的育人故事:有一天,我們的分奶工小管正在奶屋忙碌著,忽然聽見外面響了一聲,跑出去一看,原來是一個一年級小朋友去送奶筐,她把奶筐扔到門口就跑。小管就叫住這個孩子,問清楚原因,原來她是第一次送奶筐,有點害怕,不知道怎麼送,也不知道放在哪。分奶工就拉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送奶筐的時候要把奶盒放到指定垃圾袋,然後把奶筐放到奶屋的固定位置。


第二天,孩子去送奶筐的時候小管正在忙,這個孩子悄悄走到她身邊拉住她的衣角説:“老師,走,咱們去看看我今天放的位置對不對。”小管過去一看,孩子真的把奶筐放在了他們班固定的位置上,高興地對她伸出了大拇指,孩子非常開心地笑了,並且高興地説以後她會每天都來送奶筐。


這位學生從害怕送奶筐,到熟悉送奶筐的流程,再到願意送奶筐,這個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由於我們分奶工的因勢利導,使孩子的行為習慣、正確價值觀,以及心理和行為發生了一系列良好變化。這是我校服務崗位落實“立德樹人+”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其實,上述例子當中提到的教育內容本不足為奇,因為這本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而由於長期以來受升學這一功利思想影響,使得教育的應有樣態發生扭曲,都只顧教知識,其他不該丟的全丟了,不該放棄的全放棄了,比如孩子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吃苦精神教育、公民素養教育等都丟了,丟了就是不及,不及就不適度。

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肩負著培養未來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所以,教育必須面向人人,面向全人,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以我們要主動擔負起學校教育的應有責任,對知識以外的習慣、禮儀、道德、規則等素養教育一定要常態化堅持,去教給學生,示範學生、引領學生,千萬不能因為不考試,我們就不去教不去管,更不能要求做就做,不要求就不做。


還是那句話:立主動育人樹人之德,樹未來有用有德之人,才是真正立德樹人,只有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才是當前“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應該回歸的初心與樣態。


文章來源:中國網教育-中小學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