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潘懋元:九十七歲的一線教師

發佈時間:2017-12-05 10:34:3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馬躍華 | 責任編輯:中小學頻道

 九十七歲的一線教師

——記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潘懋元

 

 

  夏夜,在廈門市前埔南區的一個老者家裏,十幾個人正圍坐一室,就歐洲高等教育研究這一話題進行交流和探討。沙龍的主人——我國著名教育家、廈大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潘懋元,坐在離門最遠的沙發上,靜靜地傾聽著年輕學生們的觀點,不時也發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不出差,32年來的每週六晚,潘懋元的“家庭沙龍”都會在自家客廳上演。來參加沙龍,已成為學生們來廈大教育研究院求學的“固定節目”。沙龍只是潘懋元育人的一個“戰場”。潘懋元從15歲開始教書,時至今日,97歲的他依然躬耕在教書、育人、科研的第一線。他常説:“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師的行列裏。”

 

  敢為天下先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完整的理論來支撐。那時,剛過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在廈門大學講授教育學並負責教務行政工作。他敏銳地認識到,忽視高等教育的特點、硬把普通教育理論搬到高等教育中行不通,必須建立有別於普通教育學的高等教育理論。

 

  1978年,他在《光明日報》上號召“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在《廈門大學學報》發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學科一系列需要研究和改革的問題,首次向人們展示了高等教育科學廣闊的研究領域和發展前景。1978年5月,我國首個以高等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專門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正式成立。這時,距潘懋元把“高等教育”搬上講臺已過去了22個春秋。

 

  1986年,66歲的潘懋元應邀去日本參加研討會。聽了與會歐美高校代表關於民辦高校情況的報告後,他眼前一亮,腦中閃出一個想法:中國能否發展好民辦教育?提出這個問題在當時需要一定勇氣。那時對於所有制問題的探討還比較敏感,在教育這個行業裏搞“私有制”,怕是很多人會跳起來反對。為了説服反對者,潘懋元採取了迂迴策略。他對西方國傢俬立高校進行了深入研究,又認真鑽研了國家政策和改革傾向,于1987年初發表文章,首先破解了發展民辦高校的理論難題,為當時剛萌芽的民辦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援。

 

  以實踐檢驗理論

 

  “高等教育學不是一門純理論學科,而是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對於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潘懋元有著很清晰的認識。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1980年在湖南大學講課時,潘懋元正式提出教育有兩條基本規律,一條是外部關係規律,一條是內部關係規律,並指出兩條規律密切關聯,相互作用。直至今日,這一理論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論指導。

 

  “實踐”也是潘懋元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創建了“自學—研究—教學實習”三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前兩個環節,學生不是放任式學習,而是帶著潘懋元安排的題目進行學習和研究。“教學實習”環節,則讓大家把學習心得拿到課堂上講,其他同學來評析,並隨之展開討論。由於成效顯著,這一教學模式被推廣至校外。2001年該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生的航標和榜樣

 

  在廈大教育研究院學生們的眼中,潘懋元不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還是自己為人的航標和榜樣。大家都記得潘懋元常説的那句話:“導師對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具體幫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點撥及人格上的影響。”

 

  雖身為高等教育領域的“泰斗”,但潘懋元從不擺架子。新生入學第一課,聽到潘懋元的第一句話就是韓愈《師説》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他以此主張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在學術問題上展開論爭。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