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發佈時間:2015-01-12 16:16:3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中小學頻道 | 責任編輯:趙倩楠

訪談嘉賓:

瀋陽市沈河區教育局副局長劉煜

瀋陽市沈河區文藝路第二小學校長田冬

瀋陽市第七中學副校長潘德坤

文字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眾所週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歷史和現實的雙重選擇。因此,積極推進縣(市、區)域內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法保證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著力統籌地區、城鄉、學校、群體教育均衡發展,這在整個國家教育體系和教育戰略佈局中,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為此,各個省市和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在積極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主持人]在2014年7月17日,遼寧省教育廳公佈了“遼寧省2013年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公告”。監測公告顯示,遼寧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為57.5%,其中,瀋陽教育最均衡,均衡度為84.7%,沈河區小學的發展水準和均衡程度全省最高,分別以0.94與-0.32排在首位。 今天,我們就特別邀請三位嘉賓一起暢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沈河經驗”。瀋陽市沈河區教育局副局長 劉煜、瀋陽市沈河區文藝路第二小學校長 田冬、瀋陽市第七中學副校長 潘德坤,歡迎三位嘉賓。

[劉煜]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和各位交流。

[田冬]大家好。

[潘德坤]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咱們先從劉局長開始討論一下,請問沈河區教育局對義務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劉煜]各位網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這應該是給中國的教育指明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的提出了要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公平,一個是均衡。我們認為首先是一種工作方法,也就是通過均衡配置教育資源達到均衡發展的目標,也是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青少年發展規律的一種均衡教育。就公平而言,我們認為,應該是保障青少年兒童有一個基本的受教育的權力,從這個角度我認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際上就是要辦好均衡發展的九年義務教育。 沈河區作為瀋陽市的中心城區,我們區委區政府確定了優質發展的均衡發展方向,我們也明確了20字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協調發展、創新發展、內涵發展和服務發展。

[主持人]接下來和田校長討論一下,從您的角度來講,也是一些具體的經驗了。首先請您説説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個人理解,咱們學校在集團化辦學後對學校教育發展水準、管理創新、學生培養、特色辦學的積極推動作用有哪些?

[田冬]我對教育均衡的理解,均衡是在沈河區的教育改革中應運而生。對我們文藝二校而言,通過我們的實踐,梳理了七方面的收益。第一,通過集團化辦學,辦學資源可以在四個校部實現無障礙的均衡配置,這在過去是實現不了的。再有,原校的優質資源到集團之後通過整合可以在集團內充分共用,資源包擴大了。第三,教師能夠在集團內重組後重新洗牌,通過各校部的重新調配,實現了師資的真正均衡。第四,校部按照年級設置,增強了教育對學生的適應性。第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了校部和而不同,實現了各美其美的態勢。第六實現了品牌增值,最終實現了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了教育的公平。

[主持人]潘校長,您如何理解教育的均衡發展的意義呢。

[潘德坤]我從微觀的角度來闡述一下。在這裡,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我想説一下校長説過的一段話,曹校長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去年她組織大家學習十八大精神的時候曾經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大家如何理解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最後她説實際上習總書記已經回答了大家的問題。習總書記在接受中外媒體説過的一段話,我們工作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讓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實際上學校承擔了很大的責任,一頭連著百姓的教育夢,一頭連著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我們作為遼沈大地的一顆明珠承擔著更大的責任,讓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優質的資源。 第二個例子,2010年瀋陽市實現了區劃調整,東陵區一部分區域劃入了沈河區,沈河區就出現了西高東低的局面,沈河區教育局採取了名校東進的戰略以改善東部的教育水準。七中作為沈河區的旗幟學校首當其衝在這方面採取了舉措。2012年七中東校區拔地而起,有一位老人冒著嚴寒給學校大門貼了對聯,盛讚東部校區成立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福音。我們基礎教育就應該肩負起這樣的責任,讓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

[主持人]劉局長,剛才兩位校長談了各自的經驗和做法,沈河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當中有什麼特色和亮點?

[劉煜]沈河區為了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推進了“一個策略”、“五條途徑”、“四個保障”。“一個策略”就是為每一名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五條途徑”,第一是辦學資源的優質配置,第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第三是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第四是教學品質的整體提升,第五是學校品質特色的發展。“四個保障”,即組織保障、經費保障、人才保障、督導評估保障。

[主持人]有哪些經驗亮點給大家介紹一下。

[劉煜]比如優質資源的均衡配置主要是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加快教育的佈局合理調整。應該説從2011年到現在,新建擴建改建了17所學校。第二是關注標準化的創建,從2011年到現在區委區政府投入了61480萬元,新建、改擴建項目17個,操場改造項目13個,維修校舍110項,投入3376.9萬元更新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質共用。通過兩個辦學,一個是集團化,用集團化方式來助推均衡。沈河區本著“全部納入、循序漸進、品質並舉、因校制宜”的原則,在全區中小學實施了集團化辦學。文藝二校和七中,分別是小學和初中的集團長學校,用他們的辦學成果和師資隊伍來帶動其他的弱校、小校和新校,使學校之間差距逐漸的縮小。第二,通過資訊化特色功能引領均衡發展,沈河區是全國資訊化教育的特色示範區,我們的教育網被評為教育部的金牌網站,同時在這個網站裏面研發了教師培訓、課題研發和評估監測系統。我們把授課、研究和科研課題的探討以及教師的培訓放在一個平臺同時操作,提高了全區的教師整體素質,資訊化為我們均衡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4-08-26 14:35 ]

[主持人]剛才劉局提到了集團辦學的方式。田校長談談在工作當中集團化辦學的成效有哪些呢?

[田冬]一個是從學校的自身發展來説,過去我們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優質單體學校,如今我們是一托四,我們的胸懷更大了,帶動大家共同發展,不是一所學校發展,而是每一所學校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從百姓受益的角度來説,意義更大了。讓更多嚮往優質教育的家庭有機會接受優質的義務教育。數字表明瞭一切,我們的服務半徑從過去只能接收兩個社區的學生,到現在是十個社區。新崛起的新校區每年以8到10個班遞增,為更多的東部老百姓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前一段時間,學校出了一本書《集團化辦學的思考與實踐》,請了家長作序,他寫了一段很感人的話,在這裡,我和各位網友分享一下。家長是這樣説的:曾經,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名校,卻因學區的限制讓我們望洋興嘆;曾經,渴望讓自己的孩子擁有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卻因無力擇校而愧對孩子……而今,學校併入二校,夢想瞬間變成了事實。可是真正進入了名校,卻又不禁憂心忡忡。擔憂孩子到新的環境能否受到排擠,擔憂孩子的學習習慣能否適應二校的高要求,甚至害怕原學區孩子還在一起,由原校教師任教,得不到公平的資源分配機會。與二校集團走過的四年,兒子在二校“責任”校訓的感召下,經歷了一年順通校區“愛”的潤澤,度過了兩年總校“融”文化的浸染,如今兒子已走進高年部溫暖“家”的懷抱,一部一品的校部特色文化,讓孩子盡收適合教育的碩果;豐富的校本課程大餐,讓孩子在選擇中品味快樂、收穫成長;尤其是集團重組後校區功能重新定位,教師、學生深度融合,一樣的成長環境,一樣的同伴,一樣的資源,讓我們在這裡學習得放心、開心。“作為一名家長,我自己都沒想到孩子能進到文藝二校上學。在我們家長眼裏,政府推進教育集團化,是一項體現公正、公平的好政策。”這就是我們做家長的最直白的表達,教育的優質均衡讓百姓實實在在受益,我想這就是集團化辦學的社會價值所在吧。

[主持人]現在學校的規模比過去大大地增加了?

[田冬]現在是四個校區4200多個學生,四個校區的管理比以前難度加大很多,我們可以讓四個校部達到和諧的配合,實現1+1>2的社會效益。

[主持人]潘校長,您認為教師交流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當中,對於名校如何克服因為師資流動給整體教師水準帶來的影響,您有怎樣的創新舉措?

[潘德坤]教師交流是我區在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當中很重要的一個舉措。作為名校,曹校長曾經説過,在推進教師交流這項工作當中,要做到兩點,第一點要輸出優質,就是我們為兄弟學校輸出的師資一定是優秀的,一共輸出了78位教師,整體特點是“兩高一大”,“兩高”是學歷高職稱高,“一大”就是輸出教師的比例很大。第二,培養優質,這幾年通過教師交流和兼併薄弱學校實施集團化辦學,我們教師規模達到了404人,在這些人當中有198人是最近五年來到七中的。我們發現併入七中的這些老師,因為原來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學校文化的影響,教師的辦學理念和專業水準各方面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給學校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如何改變這種影響,我們學校採取了20個字方針。第一是感情拉近,第二是文化熏陶,第三是工作信任,第四是專業培訓,第五是成績肯定。感情拉近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幹部要起帶頭作用,要逐步接近和幫助這些老師。2011年有一位新轉入的老師,老人在撫順農村的家中病逝了,曹校長驅車3個小時來到老師的家裏慰問,老師非常感動。他們願意為這個學校付出,這是感情上拉近。第二是文化熏陶,制度和説教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文化可以解決。熟悉七中的人都知道七中教師有10種精神。曹校長帶領所有教師,每年開學都要圍繞這10種精神進行大討論,這種活動對老師的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是工作中的信任,86中學併入進來的時候,七中給每一位老師都安排了合適的崗位,一共有100多位老師,只有1位老師轉崗,大家都説一定要努力幹好。第四是專業上的培訓,實行一對一的幫扶,經過一段時間的幫扶,這些老師在專業上有很大的提高。第五是成績上的肯定,每一位教師做出成績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很大的肯定。通過這五個方法,七中的教師隊伍整體上一直保持一種向上的趨勢,《中國教育報》曾經對沈河區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行了頭版的報道,曹校長説家長都懷疑優質學校會因為教師交流把優質的牛奶變成了水,我們可以把水都變成優質的牛奶,我們都做到了。

[主持人]名校如何保持並且能夠提升自身的辦學水準呢?

[潘德坤]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所有學校都要受到影響,薄弱學校受到的是有利的影響,名校在這項工作當中可能要面對很多的挑戰和變化,需要做出更多的犧牲和付出。比如教師交流帶來的師資結構變化,比如按學區招生帶來的生源品質的變化,比如集團化辦學帶來的辦學規模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於名校來説都是一種挑戰,而且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名校,在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水準,才能為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第一是轉變辦學理念。曹校長提出要轉變原有的名校精英式教育為卓越教育,主要從兩個角度理解,第一個是全面卓越,我們的關注點不是學生的智力,而是關注學生的德育、智力和能力,努力做到能力卓越、品行卓越、智力卓越。第二個是自我卓越,不是讓學生和別人去比較,而是自我比較,每天進步一小步,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第二是必須創新。首先是創新管理模式。針對學校辦學規模變大這樣一種特點採取了條塊式管理,在條上實行德育、教學、資訊、總務等職能部門的劃分,有力的改變了辦學規模擴大造成的管理無序,實現了有序管理。第二是打造卓越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個性化和關注目標的整體化,這是在教學方面。第三個創新是培養模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卓越發展,在關注智力之外,我們還關注學生的德育,在這方面提出德育生活化,也就是把大而空的理論轉化為生活細節,細化到學生校園生活當中。第二,促進學生的特色發展,一方面為學生實現特色發展搭建廣闊的舞臺,提供優質的資源,開辦了很多課程比如電子琴和古箏。在七中可以做到,只要你有特長,我們就可以給你提供舞臺,我們曾經為學生舉辦個人的書畫展、古箏演奏會、鋼琴演奏會,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學校的辦學品質和辦學聲譽一直呈上升趨勢。在瀋陽市全部的初中綜合指標的評比當中,瀋陽七中連續22年一直保持第一位,七中的學生有95%以上的學生升入到重點學校,品行非常優秀。

[田冬]老百姓最關注的還是教師隊伍的重建,在我們集團化辦學過程當中,大家都有這樣的質疑,就是教師血緣論,牛奶稀釋論。關於血緣論我們的理解是,集團化辦學之後我們合併了四所學校,通過自身的文化建設和隊伍的重建,完全可以把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重新組合,變成一把好牌。關於牛奶稀釋問題,我們認為人是有能動性的,我們通過團隊的正能量來激發老師的個人潛能,最終通過隊伍建設一定會推翻牛奶稀釋論。

[主持人]兩位校長談的都是在各自實踐當中的經驗。最後請劉局長介紹一下沈河區推進均衡發展的成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亮點。

[劉煜]具體表現為,第一是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得轟轟烈烈。從2006年開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之後,先在一些優質學校做了一些試點之後進行全區的改革。小學要建設自主型課堂,初中要建設思維型課堂。各個學校在這個辦學基礎之上研究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六步教學法”以及“20分鐘教學模式”等等。前不久,在遼寧省義務教育課堂改革示範評比中,沈河區有6所學校獲得“遼寧省義務教育課改示範校”稱號,是瀋陽市獲得示範校最多的一個城區。第二,教育資訊化快速推進。剛才已經談到了這個話題,沈河教育網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區縣級百佳”網站。第三,品質特色發展百花齊放。通過均衡發展我們也強調所有的學校都必須創辦自己的特色,要辦成自己的品牌。沈河區現有市德育特色校10所,市體育特色校14所,市藝術特色校17所,市外語特色校12所,還有1所民族特色校。同時教師隊伍名家輩出,現在有瀋陽市優秀專家8人、市教育專家5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教育專家2人,教師中有省特級教師14人、市首席教師6人、市名師30人、市優秀班主任36人、市骨幹教師458人。目前這支隊伍是非常好的。 同時,沈河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實現了兩個“率先”,一個是2006年率先通過遼寧省“雙高普九”評估驗收,另一個是2012年在全市率先通過遼寧省基礎教育強區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才會出現您剛才前面提到,“遼寧省2013年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公告”顯示,全省14個城市中,瀋陽市沈河區有兩個最高,一個是發展水準最高,還有一個是均衡程度最高。我們現在感覺到雖然有新的城區、新的學校在併入、新建,但是我們基本上達到了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現在沈河區特殊群體也得到了高度關注,在校生農民工子女佔全體學生的10%,所有殘疾兒童全部入學,入學率達到百分百。對於特困邊緣低保家庭十分關注,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我們已經投入了100多萬解決他們的課本費和教育服務費。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為,沈河區實現了打造“全市領先、全省示範、全國一流”的區域教育發展目標,也培養了非常好的教師隊伍,為每一個孩子真正提供了適合的教育。

[主持人]感謝三位嘉賓給大家充分分享了“沈河經驗”,我們也預祝沈河區在未來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當中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感謝大家。

 

文章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