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張大志:20餘年紮根農村創業 鹽鹼地裏稻花香
他叫張大志,1997年,他退役後回到家鄉前郭縣。第二年夏天,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脫下軍裝剛剛8個月的張大志,趕到抗洪一線參與搶險救災,連續25天奮戰在大堤上,被評為“全國抗洪模範”。因在抗洪搶險中表現出色,松原市特事特辦為張大志安置工作,他選擇了達裏巴鄉農業站。
“搶險救災,是我作為軍人該做的,我不能拿這個經歷當砝碼向組織伸手。我是農民出身,根在農村,黑土地就是我的人生舞臺。”張大志説。
在部隊期間,張大志負責打理連隊的菜園。這段經歷,讓他對農業種植技術産生興趣。在農業站,張大志紮在田裏摸索經驗,積極聯繫當地農科院、農業推廣部門帶教農技,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農業技術工作者。
松嫩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中國最大的蘇打鹽鹼地。在前郭縣查幹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部,有千余公頃的不毛之地。
望著千頃未耕之地,張大志心裏盤算,如果能讓鹽鹼地成為良田,將解決多少人的口糧問題?然而,鹽鹼地的生態改良,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松原當地還有句俗語,“鹽鹼滷水硝,誰種誰‘粘包’”。 2009年,張大志走上創業之路,成立了一家農業服務公司。累計流轉了200公頃鹽鹼地,採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開始探索改良鹽鹼地的良方。
頭一年,這片地顆粒無收。張大志沒有氣餒,他知道鹽鹼地改良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見效週期長,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很少有人能堅持下去。
張大志與吉林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一起,經過反覆試驗,歷經4年終於摸索出“以肥壓鹼”5S土壤改良方法。根據本地的土壤實際,採用先改良再修復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微量元素供給能力。
千年不毛之地,如今稻花飄香。鹽鹼地經過綜合改良,當年水稻畝産就達250公斤以上,張大志因此名聲大振。2016年,張大志被吉林省科技廳聘為鹽鹼地改良“科技特派員”。在他的帶領下,當地村民積極承包鹽鹼地,多年來累計鹽鹼地面積達3萬多公頃。
2020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2022年10月,張大志獲得首屆“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養能手類作物種植三等獎。2023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糧食生産突出貢獻優秀主體”。除了鹽鹼地的改良、生態種養,如今張大志還有更大的發展目標。
每年4月至10月,查幹湖有近百種鳥類棲息過夏。張大志計劃把自己的水稻基地建成綠色農業觀光示範園。“保護並利用好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通過旅遊業進一步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正是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張大志説。(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