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龔盛輝:文學攀登者的北斗之光
1959年,龔盛輝出生在江永縣夏層鋪鎮下甘棠村,1976年高中畢業後當民辦教師,1978年2月入伍,1979年參加邊境作戰,1989年從野戰部隊調入國防科技大學工作,退休前是國防科技大學校報副編審。
説起自己走上文學之路的初衷,他仍舊記憶猶新:“十三歲時點著煤油燈讀《閃閃的紅星》,油耗完了,被母親責罵。那時雖然肚子都吃不飽,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心裏種下了文學的種子。一個喜歡文學的人要真誠地對待文學。”
作為部隊的新聞工作者,他在職期間采寫了數百萬字的新聞、文學作品,出版了《鑄劍》《決戰崛起》等9部報告文學,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榮立二等功一次。由於他敢寫大題材、高難度題材,大家稱讚他是“硬漢軍旅作家”。
2022年,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北斗》,成功摘取號稱文學領域“天花板大獎”的魯迅文學獎。
龔盛輝退休時,正值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開始組網發射,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開啟了艱辛的《中國北斗》創作之旅。中國北斗是目前中國航太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建設最難的航太科技大工程。《中國北斗》也是龔盛輝文學創作生涯中創作難度最大的作品。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工程參建單位多達數百家,參建人員十余萬。為盡可能多地掌握創作素材,龔盛輝數十次外出採訪,先後到十幾家研製單位,訪談了近五十位專家。
2017年,為採訪北斗衛星發射場氣象中心主任,龔盛輝第一次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龔盛輝三次聯繫採訪北斗三號總設計師楊長風,均因時間安排衝突落空,第四次聯繫時,楊長風説後天要去發射場組織衛星發射,爭取在那裏見個面,龔盛輝立刻搭乘航班追到西昌。
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經龔盛輝數番軟磨硬纏,終於答應在西昌衛星發射場談一個小時,龔盛輝第三次走進了西昌衛星發射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北斗三號衛星研製、發射的主力軍,三位總指揮、總設計同意在發射場接受一小時訪談,龔盛輝高興得立刻購買機票,第四次飛到了西昌。
龔盛輝“四進西昌”的故事傳開後,北斗人都稱他是“北斗專家忠實粉絲”。
經過近兩年多的艱苦採訪,龔盛輝積累了一千多萬字的圖文素材,為烹飪《中國北斗》這頓大餐準備了豐富、鮮美的“食材”。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工程歷時26年,工程系統龐雜,若作品結構處理不好,很容易把讀者引入“迷宮”、眼花繚亂。龔盛輝用了三個多月時間,吃透素材、條分縷析,給作品設計了“一明一暗”兩條線。“明線”即“時間線”,按北斗工程從醞釀到建成的順序,逐個階段展現北斗人的風采。“暗線”則是“自主創新”,這四個字是北斗精神的“核”。《中國北斗》通過這“一明一暗”兩條線,把龐大、複雜的北斗工程建設故事條理清晰地呈現給大家。
2021年12月,《中國北斗》出版發行後得到了專家、讀者的普遍認可,先後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六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為2018年來全國唯一同時獲得上述兩個獎項的文學圖書,被讀者譽為“雙黃蛋”。(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