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陶塤演奏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2 10:11:29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塤是我國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産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倣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頌塤較小,形似雞蛋,音調較高;雅塤體形較大,音色低沉渾厚。塤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能代表典雅高貴的情緒和雍容的氣度,所以古代的聖人們是十分器重這種樂器的。

陶塤的演奏是以氣為主,輔以唇、舌、指等技巧,兼以口風變化而實現。其演奏風格怡然自得,變化莫測。首先要先確保每個孔都捂嚴實了。吹奏時不要太用力, 氣流在吹口和管壁上發揮摩擦作用從而發聲。塤演奏的古曲有:《蘇武牧羊》、《陽關三疊》等。當代作品有:《風竹》、《望月》、《楚歌》等。

在“八音”樂器中,塤聲為"土"聲, 被人們稱為最接近人性的樂器,具有由腔體空氣振動發音原理和陶土材料所産生的獨特音色,這種特殊的振動發音原理是使塤具有獨特音色的音響學基礎。塤所獨具的古雅深沉、渾潤醇厚、幽靜深邃的音色和表現風格恰恰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形神兼顧 養神為先”的氣韻和特徵,特別注重凝煉和提升內在生命力的文化心態和達“天趣自然之妙”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