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杖頭木偶戲

發佈時間:2021-10-22 10:26:51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杖頭木偶戲是陜西獨有的戲劇表演形式,也稱“跑臺子”。反映了陜西的風土民情,是民間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顯著特點是:木偶的頭部多用木頭雕刻而成(後增加了紙質頭),根據劇中人物的特徵,用誇張的手法,使角色的特徵更加突出、鮮明。木偶表演時,由操縱杖頭木偶的人自己邊舞邊唱,或者由他人在幕後配唱。演唱的主要形式是用秦腔演唱。角色上可分為生、旦、凈、醜。配樂有文武場面,所用樂器的曲牌、板路與秦腔大戲相同。而且木偶戲可以表現出許多大戲舞臺上真人無法表演的高難度動作如“孫悟空”的“騰雲駕霧”等。由於表演方便,道具簡單,表演的內容通俗易懂,從而班社分佈廣,演出活動廣。凡有祭祀、節慶和民俗活動都要請木偶戲演出,主要是人員少、花費廉、小型簡便,既熱鬧又實惠,娛神又娛人,深受百姓歡迎。

陜西杖頭木偶戲

杖頭木偶藝術的唱腔秉承了秦腔的特點,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其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角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

陜西杖頭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桿,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其最具特點的是“內桿木偶”,即手棍在衣服內的木偶,是由中棍(一個長約80公分,直徑3公分上粗下細的松木棍,在頂端75公分處橫裝一個長20公分,寬8公分,厚2公分的木板做肩膀。肩膀的中心有一方孔的前面有一小圓孔供木偶頭部的眼線和嘴線通過),手棍(兩根長75公分,直徑1公分左右的實心竹子,竹根朝下,在竹梢的66公分處彎曲30度,頂端各裝一木頭刻製的拳冤頭,拳頭分左右手。中心有一圓孔以備安裝把子、道具等)。木偶頭的製作:選用柳木或楊木雕刻成周長為八寸的頭型,然後經過細膠泥土和稀膠水敷于偶頭外面,填平有傷痕之處,打磨後根據劇中人物的特點進行著色彩繪而成。樂器主要有四面鼓(即報鼓)幹鼓,戰鼓、堂鼓、大鑼、小鑼、大鐃(也稱鉸子)小鐃(也稱煽子)板胡、二胡,揚琴、鬥翁、大提琴、笛、嗩吶、號等。代表劇目:《斬李廣》《打鎮臺》(又名《秋江月》)《斬黃袍》(又名《斬鄭恩》、《桃花宮》)《周仁回府》等。

陜西杖頭木偶分佈于全省各地,尤其是關中地區班社眾多,還有漢中的洋縣、商洛的丹鳳縣和洛南縣等。民國時期著名的杖頭木偶班社有:藍田縣胡曹娃秦腔木偶班、丹鳳縣成順班、鴻禧社木偶班、長安縣王麻子及其子王來來木偶班、江東木偶班、興平縣桑鎮祝原木偶班、樂育社木偶班、興平縣田阜鄉木偶班、洛南縣劉中喜木偶班等。新中國成立初期,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木偶班社近80個。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扶助木偶藝人成立了長安木偶劇社和和平木偶劇社,長安劇社改為國營,更名為陜西省傀儡藝術劇團,後又更名為陜西省民間藝術劇院。

2011年6月,陜西杖頭木偶戲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