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西周。秦漢時疆域擴大,南方香料進入中原。絲綢之路開闢後,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傳入。魏晉南北朝,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興盛的道教佛教也大量用香。隋唐時期香料涌入,香料貿易異常繁榮,文人、藥師、醫師、佛家、道家等都參與研製。宋元明清時期,香品繼續繁盛普及。宋代以後,除宗教用香外,香品也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居室廳堂用熏香,宴會慶典焚香助興,可佩帶的香囊香袋,甚至點心、茶湯中也會調入香料。
作為十三朝古都,作為最重要的宗教中心,秦嶺草木豐盛的優越自然條件,有許多天然制香材料,成就了長安香品製作技藝。
傳統制香的第一步是囤積原料。制香的主要原料來自終南山的艾草,每年5月份採摘。秦嶺中還有其他可以制香的原料,比如崖柏、九里香、烏骨木等。野生原料採摘後要晾幹,再放置一段時間,越久越好。艾草放個七八年,十幾年最好。家居用香要求純天然材質。首選野生材料。制香草木大多也是中藥,所以野生的和種植的差別很大,會直接影響到氣味和功效。
第二步是按照香方進行粉碎研磨。傳統工藝下,這一步驟非常繁瑣,現在可以用省時省力的機器設備替代,而且研磨粉更細膩更好調配。香方的研發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哪幾種味道配在一起好聞,各種原料的功能都要考慮到,還有要考慮原料存世量。
第三步是關鍵的稱重,然後在瓷缸中和成香泥放置幾天。
接下來是,壓製成條,根據季節陰幹最多一週、收香後打磨根據需求改變外形。
香有不同的分類,盤香、臥香、捧香指外形,藥香、花香、柏香、檀香指分類。
李泉是長安香品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她的作坊在郭杜大仁東村一條小巷裏,這裡上下兩層。其實李泉原本很不喜歡香,可深入香的世界後,她感受到了返璞歸真的過程。2002年,李泉真正走入了傳統制香的世界。2010年開始,家居用香悄然興起,比如看書點香、品香或者在家燒香供佛。由於霧霾的影響,空氣品質全民關注。出於環保需求,寺廟用香不再追求燒高香,香品用量減少,外形也變小變細。尤其近兩年,這種市場的壓力更加明顯。原本穩定的需求減少,研發新的家居用香迫在眉睫,還有技術上的改良。
從事制香近20年的李泉感嘆,現在會傳統制香的人少,願意學的更少,這門傳統技藝如今還要面臨轉型的陣痛。感嘆之餘,她也有著自信,制香技藝是有未來的,人們對於香品的熱愛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