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啞柏王氏手工打鐵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1 09:04:33 | 來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俗話説:“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手工打鐵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傳統技藝,也是一門古老的手藝。隨著時代變遷,這門手藝早已淡出現代人的視野,成為歷史記憶。但是,在周至縣啞柏鎮呂家堡村,卻有一位遠近聞名的王氏鐵匠舖,仍然遵循祖傳技藝,堅持手工打鐵,精工細作。

走進渭河南岸的呂家堡王氏鐵匠舖,映入眼簾的便是偌大的招牌“王家百年祖傳鐵匠舖”。在客廳靠墻處全是打造的“刀、槍、劍、戟、斧、鉤、叉、鞭、流星錘”等各式兵器,林林總總,整齊陳列在兵器架上,琳瑯滿目,二樓閣樓也陳列了滿屋的各式兵器。雖然是農家院落,裝飾簡單,但從兵器數量和式樣看,儼然是一個古代兵器博物館。據王氏手工打鐵技藝第六代傳人王海泉介紹,兵器架上的兵器,涵蓋了古代戰爭主要的冷兵器,一般人連名字都叫不全。後院則是打鐵區域,生産工具主要包括:鐵匠爐、風箱、大小鐵錘、蓋火牛頭砧、鼓砧、鏨子等,還有諸多耗材。

王氏手工打鐵技藝始於明代,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據了解,王海泉先祖祖籍河南,因技藝精良,打制的兵器堅硬鋒利、享譽一時,曾為洛陽兵營打造兵器。太平天國時期,王氏先祖曾被起義軍擄至兵營打造兵器。後因王氏為亂軍打制過兵器,而遭官府緝拿。為避戰亂,王氏舉家遷往周至啞柏鎮,見此地土地肥沃、民風淳樸,店舖頗多唯缺鐵匠舖,便重拾祖傳舊藝,製作農具,謀生定居。王氏先祖將打制兵器的式樣繪成圖冊,秘不示人,只傳兒孫。數百年來,王氏家族始終堅持採用以手工為核心的工藝,形成獨特風格,傳承下來的技藝和圖冊對研究古代冷兵器有一定參考價值。2014年,“啞柏王氏手工打鐵技藝”被正式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王海泉也被確定為“代表性傳承人”。

手工打鐵技藝要求極高,火候的掌握、物件的捶打等環節都有講究。由於長年手握鐵錘,王海泉手上結滿老繭。據他介紹,祖傳手工打鐵有七大工藝程式:一是下料,二是煅燒,三是捶打定型,四是淬火,五是打磨,六是拋光,七是做冷活,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無論是火候,還是淬火,都不能偷懶耍滑,全憑祖傳技藝和經驗把控。比如,當鐵燒到紅中透黃恰到好處的一瞬,需迅速取出,這全靠眼力;在淬火階段,用哪種物料淬火,要根據鐵器而定,秘方不外傳。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環節“做冷活”也是王氏打鐵的獨特之處,即鐵器打制好後,由師傅持小錘,徒弟持大錘,小錘引導大錘,有節奏反覆捶打,以提升鐵器硬度密度。

王氏鐵器的主要産品還是日常農具和生活用具,比如:犁、耙、鋤頭等農具,還有三角刀、鞋匠用的墊墩、耍社火的芯子架子等特殊用具及相關工藝品等,多達百種,涵蓋了農村生活生産方方面面。許多已消亡的小物件,只要提供樣品或圖紙,也可打制。

除打制農具之外,王氏鐵器還打制倣古兵器。據王海泉介紹,雖然自家祖傳《兵器譜》中有400多種圖樣,但年代久遠,他歷時8年摸索,目前僅打制出200多種。每次打兵器,都要嚴格遵循傳統儀式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點馬虎。比如打制唐刀和青龍偃月刀,製作工藝的最難點在淬火,稍不注意就會大大影響成品的柔韌性和鋒利度。前不久,王海泉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打造出和家傳《兵器譜》中一樣的唐刀。這把唐刀長1米、刀尖長32釐米、刀身底部長46釐米,鋒利度和韌性恰到好處,遠超機械製作的唐刀。

近年來,隨著“非遺”成為熱潮,倣古兵器市場漸火,2015年,王海泉手工打制了一套《十八般兵器》實物,被周至縣文化館收藏。

“別有梓人傳,精藝奪天工。”手工打鐵這門獨特的民間手藝,既是關中傳統人文技藝的傳承,又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當前各樣商品都淪為流水線生産的今天,“啞柏王氏手工打鐵”依舊揮錘打鐵,叮叮噹當,聲聲入耳,宛如一曲鏗鏘的讚歌,讓這一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