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古箏製作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1 09:11:25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古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由於受到不同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以及語言差異等影響,尤其是受到當地的民歌、説唱曲藝、戲曲以及其他的樂器文化影響,加之民間藝術家們的代代傳承以及個人對於古箏的不同理解等因素。於是到了近代,古箏逐漸形成了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以及陜西等六大流派。每個流派都獨具特色,有著不同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而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代表曲目,將“民樂之光”發揚光大。

一、陜西箏的起源與發展

陜西古箏起源於中國古箏的發源地:陜西,雖説“真秦之聲”的箏樂幾乎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在榆林地區仍在存在以箏為伴奏樂器,跟揚琴、琵琶以及三弦一同出現在榆林小曲的伴奏當中。古箏在榆林有著300多年的歷史,但是由於榆林地處偏僻而且文化相對來説比較落後,因此古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的彈奏,也就是主要靠右手大食兩指進行彈奏,而左手的滑顫音很少。雖説沒有什麼花裏胡哨的技法可言,但這卻是古箏最早時期的奏法。

雖説古箏起源於陜西,但是由於陜西地區的古箏文化發展傳播受限,所以古箏在陜西地區已經漸漸失傳,就連傳譜傳人也都沒有資料可尋。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陜西箏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的手法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再到編制擁有秦韻風格的箏曲均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才使陜西人民重新熟悉古箏。

二、陜西箏的風格特點

陜西箏的箏曲具有十分鮮明的風格特色,音律上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而且還擁有二個變音的遊移性。其七聲音階當中的四級音偏高、七級音偏低,這裡所謂的偏,並不是指半個音,這兩個音始終遊移不定,一般來説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陜西箏在旋律的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和大多箏派一致,陜西箏在彈奏時左手按弦,而且大指的使用頻率較多,當然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會用到的技術;陜西箏的風格並不像當地的風土人情那麼的粗獷,相反則是非常的細膩,在委婉中表達悲怨,慷慨急促,激進中又帶有抒情。

著名的浙江箏派大家王巽之先生談到古箏流派時曾説過“陜西箏多抒情”,這也説明瞭陜西箏曲溫柔細膩的風格特點。

三、陜西箏的推廣者

1957年,來自榆林的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調演和陜西省第三屆的民間戲曲匯演,在演奏會上獨奏了《掐蒜薹》、《小小船》箏曲。正是因為有了以上兩曲代表陜西箏的作品,1961年在西安召開的全國古箏教材會議才表明瞭對陜西迷胡箏曲的肯定,對秦箏在陜西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這才有了《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以及《繡金匾》等優秀的富有陜西風格的箏曲。

雖説琴聲幾近消逝,但是在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擁有關於古箏的記載,這也給了陜西箏人以啟示,再加上著名箏人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努力,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實踐,陜西才漸漸的恢復箏奏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