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易蟄酵母制香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1 09:33:33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據史料記載,中國用香的歷史十分悠久。春秋時,已會用澤蘭、蕙草、椒、桂等作熏燒、佩帶、煮湯、熬膏、入酒之用。在唐代,香文化開始成熟與完備。大批文人、藥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參與香的研究和利用,使其進入到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至宋代,品香、點茶、插花、挂畫已並稱為“四般閒事”,融入日常生活中。

所謂“易蟄”,“易”乃“平衡、通達”,“蟄”乃“伏陽、虛是”,世間萬物各有其秉性,“易蟄“即取良草益物,驅污濁之氣。

趙秋實是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産易蟄酵母制香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其祖訓有言,“做好人,制好香,做良心香”。對於趙秋實來説,“讓百姓懂得香,會用香,用得起香”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趙秋實記憶中,自孩提時家裏就一直以制香為生。當其他孩童都在外玩耍的時候,他卻跟著奶奶學習制香的技藝。幫忙看藥、研磨藥草、招呼客人,觀察著奶奶與他人的交談,無形中接受著香道文化的熏染。

後因歷史原因,趙家的香具俱毀,趙秋實也不得不轉行做起了園藝。直到近些年國家提倡傳統文化,他才得以重拾祖業,踏上古法制香的傳承之路。

趙秋實説:“在古時,香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計時,常説的一炷香大概為45分鐘;二是當作祭祀工具之用;第三個用途就是幫助人們凈化空氣、調養身心和美化心靈。”

對於香道,趙秋實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約三五好友,在一起相聚,取一塊好的良木,此時香點燃,香在外,道在內。就像我不太會做菜,約幾個朋友來家裏吃我炒的菜。那麼我的菜好不好吃重要嗎?重要的是咱們幾個相聚聊天。這就是道!菜不重要,香也不重要。

趙秋實制香的香材,大多取自於終南山,秉承古法,天然製成。順應自然時令入山,發揮植物的最大效用。而終南山中1300多種藥草,選取入香的不過300余種。

在香材的選用和搭配上,趙秋實遵從祖傳制香的精髓,講究一個“君臣”配。每一種香都只用一味名貴香料做主香材,再以主材的特點、氣味配置其他的輔料香材。趙秋實説:“一定會有一味主香,以它的香味為引,其他輔助香材的氣味不能跟它太衝”。

配好香材,再按照採用祖傳的工藝,對香材進行炮製、研磨、配比後,再加入酵母,放入香壇中用黃泥密封三個月,方才成型。傳統制法製成的香料留香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天,而趙秋實做的香料留香最多可達九十天。這其中的奧秘便是趙家祖上傳下來的已有兩百多年的酵母發酵配方。

趙秋實解釋道:“所謂酵母發酵,其實就跟蒸饅頭一樣。草木香的燥性大,加入酵母,可以去其土性和燥性,使味道更平和。同時激發出香材的天然草本香味,增長其留香時間。而不同時節,溫度和濕度各有差異,所用的酵母種類和分量也就不同了。”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香道文化,趙秋實開了一家名為“詩經裏”的形象店。在這裡,香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線香、盤香、塔香,可以是可隨身攜帶的香囊、香牌,還可以是造型精美的耳環。往來的人都能在這裡切實地了解與體驗香文化。

此外,趙秋實還是國家級香道師、全國高等學校創業者指導師,除制香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地傳播香道文化,用自己的努力拉近大眾與香的距離。

2019年2月,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到來之際,由中國駐丹麥使館、哥本哈根城市中心、丹麥旅遊局聯合主辦的“點亮哥本哈根之元宵燈節”活動於當地時間15日下午在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為當地民眾呈現了原汁原味的新春民俗和傳統文化表演,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2月1日至24日,2019點亮哥本哈根持續20多天,讓當地民眾高高興興的過上難忘的中國年。活動期間,陜西省非物質文化易蟄香坊傳統制香,受到中國駐丹麥使館劉東參贊、哥本哈根前市長柯爾嘉德、丹麥國家旅遊局局長代表賽博、哥本哈根城市中心CEO漢森、丹麥國際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安德森的接見和高度評價。

2014年12月,易蟄酵母制香技藝入選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項目。2018年5月,易蟄酵母制香技藝入選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