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長安砲裏年節花燈習俗

發佈時間:2021-10-21 14:18:59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a27.jpg

長安花燈民俗活動主要分佈于炮裏街辦。鯨魚溝把白鹿垣天然分成兩半,溝北叫北垣、溝南叫南垣。炮裏位於白鹿垣南垣,按行政區域劃分隸屬於西安市長安區管轄。鯨魚溝海拔647米,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這裡盛産的竹子,柔軟且有韌性,非常適合製作各類花燈的骨架,是理想的花燈製作材料,為炮裏花燈民俗活動的實現提供了充實的材料保障。

a28.jpg

燈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著名考古學家魏存成先生介紹,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康熙字典》解釋為,“燈”,火也。徐鉉注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明徐炬在《新鐫古今事物原始全書》解釋為:“燈籠一名‘篝’,燭燃于內,光映于外。”“篝”字最初指竹簍。從字形也可以看出來,它是一種用竹條編成,且周身佈滿網眼兒的器物。《南史》記載有“壁上挂葛燈籠”句。葛,就是用麻織成的粗布,用它製成的燈籠,可能就是紗燈的原始雛形。士大夫則用絲織品——帛來製造燈具。帛薄而透光,華麗美觀。

a29.jpg

陜西關中渭河流域既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相傳唐時長安炮裏就有村民在此生息繁衍,到了明清時期,已有許多村落形成。由於西安及關中地區特定的歷史文化淵源,每逢新年來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懸挂花燈,孩童們也要提著舅舅送的花燈互相碰撞謂之碰燈,以期待在新年裏的生活和前景紅紅火火。同時各村各鄉還有舉行社火的民俗活動,其中社火中的芯子錶演,將大型紙扎和孩童巧妙的結合併融為一體,成為當地社火的一大特色。需求大量的花燈和紙扎。為當地的花燈製作和紙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當地花燈和紙扎製作曾聞名西安城區及周邊鄉村甚至關中部分地區,至今約有數百年的歷史。

a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