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肖家坡村民俗社火

發佈時間:2021-10-21 14:25:18 | 來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農曆乙未羊年正月初八是陜西“西安城南第一村”——藍田縣史家寨鎮肖家坡村大耍社火的日子。清晨六點,村委會大院裏已是一片忙碌。化粧間裏,一群孩子正在梳粧,因早起而略顯疲倦的小臉兒在化粧師的巧手塗抹下,不一會兒便神采飛揚起來。

從初七到初九,肖家坡社火連耍三天,主角兒就是這些流光溢彩、錦衣華服的小娃娃們,而這回“耍社火”也是肖家坡村民俗社火入選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後的首次公開亮相。

社火到底是個啥?

據了解,肖家坡社火始於大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芯子、平頭桌、獅子龍燈、地遊、旱船、柳木腿等民俗娛樂項目的統稱,而鄉親們經常説的“看社火”實際上就是指觀看芯子錶演。根據所使用道具的不同,肖家坡村的芯子分為大刀芯子、棍芯子、花樹芯子、三角芯子、門樓芯子、酒壺芯子、鞭芯子、槍桿芯子等,此外還有極富特色的“吊芯子”,演繹內容則以經典戲劇和傳奇故事為主。

上世紀六十年代,各類政治運動頻繁,導致村里民心渙散。為合民心,一九六八年二月初五,肖家坡社火在村北下場子大耍,吸引群眾十萬餘人,本次大耍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因此,肖家坡的社火也稱“社合”。據村裏的老社火人肖平順介紹,這個“合”字內涵豐富:一合是指肖家坡社合凡耍必大,大則必合;二合是每逢耍社合,全村南、北、中、上、西五社共聚,且商且讓,統籌有序;第三合則是指演出細緻講究,粧容、服裝、道具必須完美合一。

據肖家坡村社合總局局長肖建軍介紹,今年的社火要比往年更熱鬧,一方面是為了慶祝社火申報西安市非遺成功,另一方面也想再接再勵,爭取再入陜西省非遺名錄,“正月初七是踩場子預演,正月初八正式錶演,五個分局的35根芯子全部裝成繞村展示,初九有130台平頭桌拜神祭祀。此外每天晚上還有獅子龍燈、踩高蹺等雜耍和煙火表演,熱鬧得很!”

“芯子娃”選拔要求嚴

對於熟悉社火文化的肖家坡村村民來説,“白天看‘芯子’,晚上耍‘地遊’”成為這個春節最期待的事兒。正月初七上午,從幾十里外趕來看社火的鄉親們把肖家坡村街道塞了個水泄不通,開車來的外地遊客只能將車停靠在村外數公里處,再步行進入村莊。

芯子錶演開始前,觀眾們已經仔細勘察過巡遊路線,早早佔據了屋頂、樹杈、柴垛等有利觀賞地勢,熙熙攘攘的人群翹首以待,那場景用“萬人空巷”形容毫不為過。芯子組裝完畢出街巡遊,“打金枝”、“白蛇傳”、“柳毅傳書”、“大破天門陣”等飛天、淩空的芯子造型引來驚呼喝彩不斷,“啊呀,一把傘居然能撐得起一個娃?”“花瓶上咋能站住一個人呢?是不是使了啥功夫?”……

事實上,那些被“吊”在半空中的娃娃們並不會淩波微步,待化完粧、佩戴好頭飾後,他們登高進入“安裝芯子”程式。只見孩子們腳踩“倒T”型踏板,腰部緊貼半環形支架,胸部以下被布料纏裹起來,緊緊固定在鐵制的芯子棍上,之後再穿上色彩艷麗的戲裝,在不明真相的觀眾看來,就像是懸空定立般神奇。

據肖家坡村南社合局宣傳組工作人員肖宏偉介紹,“芯子娃”的選拔很有講究,除了形象要符合角色外,年齡大多為6、7歲,身高在1米2左右,“娃如果太矮,固定時會勒住肋骨不舒服,太高又會駝背,看起來不美觀。”芯子娃們不僅要犧牲睡眠早起梳化,戴著沉重的頭飾被固定在高處長達6、7個小時,期間也無法飲水進食,辛苦可想而知。

鄉情和禮儀讓社火“耍得起”

肖宏偉告訴記者,全村南、北、中、上、西五社在表演時並非各自為政,“有的分社適齡的娃娃不夠,就從別的社‘借調’,或者哪個社的服裝道具出了問題,大夥兒齊心協力給解決。為了咱村上的社火好看,大家都非常配合。”

剛進臘月,社火申遺成功準備大耍三天的消息就在村民裏傳遍了,很多外出務工的後生小夥二話不説就趕回來張羅,還有的年輕人大年三十剛下火車就回村加入社火籌備組幫忙。按村裏老人的説法,“只要咱村一説耍社火,那絕對能耍起來,因為‘人心齊’,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哪有耍不好的道理?”

稍加留心可以發現,五社芯子匯聚行進中,但凡走在哪家地頭上,哪個分社的芯子就會主動停下靠邊,敲鑼打鼓讓其他分社的芯子先行,本社芯子則留在最後才走。據了解,這種規矩被稱為“讓社”。一位資深社火人告訴記者:“肖家坡有一千多戶四千多人,人數十分龐大。‘讓社’突顯了‘社合’的‘合’字,也是我們村‘眾心合一心’的體現。”

每當芯子繞街展示,走在隊伍最前面的總是村中德高望重的幾位老者。此外,五個社火分局還有各自的桌合。桌合上放有文房四寶、書畫楹聯、樽、鏡子、古董寶物等,並由村裏的能人、獻寶者和受尊敬的老先生來“守桌合”。肖家坡社火表演不拘一格,不忽小節,動在芯演,靜在桌合。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社合”和“桌合”分別展示了肖家坡的民間文化家底和文人文化家底,具有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社火傳承發揚先得“耍起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村民們對耍社火十分“上心”,聯絡、組織、設計、安裝、治安等工作均由村民一手包辦。經驗豐富的老者坐鎮指揮,中年人統籌負責,從“裝芯子”到“打場子”(社火巡遊時烘托氣氛的手段),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身影隨處可見。

據王智分析,肖家坡村深厚的人文底蘊、戲曲底蘊、民俗底蘊是該村社火得以傳承上百年的重要因素。“社火是一種基於戲曲的民俗活動,肖家坡村戲曲人才輩出,專業演員、化粧師、道具製作師很多,這對社火的傳承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王智認為,民間社火是基於村民對土地的依賴,是農耕文化的現實反映,“肖家坡村原生態的環境和氛圍,以及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對故鄉的依戀,是社火得以綿延的深層次原因。”

常年從事社火籌備工作的村民肖生安告訴記者,村裏的年輕後生中,對社火感興趣的大有人在。“一聽耍社火,年輕娃兒們都很積極,忙前忙後的張羅。現在“裝芯子”都鼓勵年輕人上,老人在一旁指點。”

在王智看來,肖家坡社火的傳承除了正視和重視外,主要得靠“耍起來”。“社火是一項群策群力的民間活動,只有經常耍起來,讓全村人都參與進來,使大家感興趣、樂在其中,才能更好地將這種文化傳承、發揚。”

正月初八社火大耍,6歲的小姑娘肖雨萱第一次當芯子娃,被問及“怕不怕”時,她笑嘻嘻搖搖頭,站在高空甩著水袖玩兒的正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