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長安泥塑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1 15:18:2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自古以來,長安區當地百姓都有祭祀神靈習俗,以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由此産生了以塑像為業的手工藝人,經過代代相傳,衍生出一種民間技藝——長安泥塑。

微信圖片_20201211182015.png


長安泥塑技藝,可追溯到清光緒初年,當時長安王曲鎮新莊人劉建勳、劉建東兄弟,其祖輩以給廟裏塑神像為生,在陜西關中、甘肅一帶很有名氣。其子劉學良先生(1913—1994)繼承父業,不斷潛心研習,十六歲時技藝非常精良,他做的土地爺、灶爺、菩薩、關公、二十四孝等人物及動物,蟲魚鳥獸等在西安市很有名氣。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長安郭杜鎮周家莊人苗春生師從於劉學良先生,成為長安泥塑技藝第三代傳人,目前該技藝以傳承四代,歷經一百四十多年曆史。

微信圖片_20201211182124.png


長安泥塑,是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技藝。以當地紅黏土為材料,通過藝人手工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每件作品在塑制前,藝人都要經過構思後,還要經過採土、和泥、搓、揉、抹、塑、捏、雕、貼、滾、蹍、按、剪、晾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包含有若干道子工序才能完。

藝人在長期創作實踐中,還根據人物不同質料衣服衣紋以及衣紋隨人體變不同總結出“衣不傷體,二不腫臉,三不魚刺”“綢子軟,緞子光,破碎衣紋布衣裳等口訣”。人體和面部比例則分別遵循“立七坐五盤三半,一手捂住半個臉”和“三停五眼”的要領。

需注意的是塑成後,需陳放在室內通風處陰(晾)幹。忌在日光下曬乾,否則會發生開裂。

長安泥塑造型誇張寫意,顯現出民間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法;其製作材料就地取材,題材內容都是當地風土民情為主,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每件作品,既可單個成型,也可組合成套,具有靈活多樣的特徵。

timg (1).jpg


長安泥塑完全採用傳統手工製作,作品再現了上世紀初至五、六十年代農村的勞動生活及民俗活動場景,對了解當事名風民俗提供了參考資料,具有民俗價值、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