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白鹿原打鐵技藝

發佈時間:2021-10-20 08:49:32 | 來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方式,是人民生活、生産和軍事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技藝,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地處關中腹地的秦國首先使用並普及鐵器,從而使秦國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一舉成為春秋戰國最強盛的國家。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統治者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國推行鐵器製作,分官爐和民爐。官爐負責製作兵器和大型國家祭祀用器,民爐負責製造生産以及生活用具。鐵器成就了華夏農耕文明,締造了漢唐雄風。時至今日,在東方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原始的打鐵技藝仍然在一定的區域內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浐、灞河沿岸和白鹿原地區,是秦國的首府之地,也是農業發達地區。在這裡,打鐵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有序的傳承。打鐵藝人將其作為一門民間技藝和謀生方式,尤其在白鹿原及其周圍的村莊盛行不衰。改革開放後,由於農業生産的高度機械化,白鹿原打鐵技藝逐呈衰勢,第一代傳人武師傅已經病故,第二代傳承人屈換龍年老體衰,第三代傳承人屈希望繼續從業,延續著古老的打鐵技藝。

打鐵的人被稱為鐵匠,打鐵的地方被稱為鐵匠舖,打鐵的爐子被稱為鐵匠爐,需要的配套設備有風箱、鐵墩、大錘、小錘和鐵鉗。鐵器成品分為三類,一是農具,如鐵犁、鐵耙、鋤頭、鎬頭、鐵锨、鐮刀等;二是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門插等;三是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

據屈希望師傅介紹打鐵過程,在鐵匠舖屋子正中放置一個大火爐,爐邊架一個風箱,將鍛打的鐵料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後移到大鐵墩上,由師傅掌主錘,徒弟握大錘進行鍛打。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使之能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東西打得好,選料最為關鍵。除了選料,還有煅燒、鍛打、連接鍛打、加鋼鍛打、剪刃定型、冷砸定型、挫刃、淬火、成型等等,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打造一把菜刀,需要整整一天。

白鹿原打鐵技藝的製作過程(以镢頭為例)

1.選料:根據作品選兩塊鐵板,一塊做镢身,一塊做镢盤。

2.煅燒:把兩塊料放到火中燒成發白色。

3.鍛打:鍛打是關鍵的步驟,必須用兩錘,一大一小。小錘指到那兒,大錘打到那兒,小錘一倒,大錘繼續不停的打,小錘其實就是起到指揮的作用。

4.連接鍛打:镢身與镢盤經過煅燒後鍛打連接在一起。

5.加鋼鍛打:給镢刃加鋼,這樣製作出來耐火、耐用。

6.剪刃定型:用專用工具將角剪出刃子。

7.冷砸定型:用錘將剪好的镢刃砸光、砸正。

8.挫刃:也叫開刃,用銼刀挫出刃子。

9.淬火:根據料的成分進行淬火,看顏色變成淡紅,取出先在土裏冷卻一下,再在水裏慢慢放下。

10.成型:把打好的作品用銼刀將毛刺打掉,挫光,就此成型。

隨著我國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鐵匠”這門古老的行當如今早已隱出城市,即便在偏遠的鄉村一隅也難覓蹤跡。打了一輩子鐵的屈希望卻從沒想過退休,“只要還能幹動就繼續打,小車不倒只管推,俺這輩子就交給這個鐵匠舖子了”。屈師傅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年輕人來學習這門手藝,使歷史悠久的白鹿原打鐵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如今,白鹿原方圓幾百里,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個像屈希望這樣的鐵匠師傅,打鐵技藝後繼無人。但其産品仍是生活和生産不可缺少的,依然發揮著獨有作用。從文化的視角看,打鐵技藝和鐵器産品,對於研究我國的農業生産發展,人民生活方式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目前,白鹿原打鐵技藝列為省級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