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蓮湖精巧面塑

發佈時間:2021-10-20 08:51:09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面塑,俗稱捏面人。它以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

從前,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作為非遺“面塑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80後”的張培源,既是一個有著匠心傳承的“守藝人”,又是一個敢於創新、連接時代地氣的“新非遺人”。

據張培源説,他小時候調皮玩炮仗,傷了右手,沒辦法畫畫。為了繼續藝術之路,於是張培源就轉攻面塑。2004年,張培源去日本學習雕塑和動漫。這段留學經歷,對張培源的藝術觀有了很大影響。

回國之後,張培源曾向陜西、山西的多位非遺繼承人學習傳統面塑的製作工藝。為了讓自己的面塑作品更加生動,他開拓思路,積極創新,參考非遺“社火”中“芯子”的工藝,創造了更具有陜西特色的“芯子”面塑。

在張培源的作品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屢見不鮮。更難得的是,他將動漫元素運用到捏面人的技法中,讓這樣的傳統技藝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一個個面人造型變得時尚起來。

近年來,張培源的作品逐漸成為了各大博物館、展覽會上的常客,同時擁有著旅遊紀念品和藝術品的雙重身份,被不同的人群所接納。

在張培源看來,北方的面塑工藝與南方不同,講究的是一氣呵成、一步到位,拒絕增刪修改再加工。因此手藝人腦子裏的形象要非常清晰,絕不能含糊。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搓、捏、挑、撥,用牛角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憑藉著這項技藝,他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匠人匠心”雲競技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在張培源的工作室,各式各樣活靈活現的面人頗為吸引人。其中有忠肝義膽的關羽,風姿綽約的楊貴妃,還有年輕人喜歡的各式各類的動漫人物。為了助力即將在陜西舉行的第十四屆全運會,張培源專門製作了《舞全運》系列作品34件,分別代表34項體育項目。

2011年,蓮湖精巧面塑技藝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面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