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陳氏太極拳小架

發佈時間:2021-10-20 09:01:24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據《陳氏家乘》記載,陳有本的父親陳公兆“學術純正,明士多出其門”(陳家溝有陳公兆力鬥瘋牛的傳説),陳有本及胞兄陳有恒“均庠生,習太極拳。有本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豐度謙衝,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 …有本少年時練習族內相傳已久的外家拳炮錘,收有門人陳有綸、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陳耕耘亦師事焉。其師清平。(清平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睪山。李景延、張大洪”)。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陳公兆、陳有本父子皆武學造詣深厚,弟子名家輩出,有本之藝得到父親外家炮錘之真傳,並且在陳有本之前並無小架。小架具有剛柔相濟、螺旋纏繞、快慢相間的風格特點,陳家溝後人按陳有本所傳的趙堡太極拳改編了一路柔多剛少,二路剛多柔少的拳架,雖然其的理論體系不夠完整(因陳有本從陳清平處謹學到趙堡太極拳架,沒有學到趙堡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嚴格有序的遵循了其師陳清平所傳授的訓練方法。陳式太極拳小架陳家溝人譽為“功夫架”、“看家拳”。並非像有些書上所説的“十四世陳有本的拳學自陳家溝’’ ?而其實是從學與臨鎮趙堡鎮陳青平先生。趙堡鎮陳青萍是陳有本真正師父。(現在陳家溝有人謬稱陳有本是陳清平的師父) 。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楊露蟬在《楊氏太極拳序》中道:“學太極拳于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于趙堡鎮陳清平。楊露蟬這段精闢論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史實,即楊露蟬對太極拳規律性的認識來源於趙堡太極拳第七代拳宗陳清平大師的親傳。陳清萍是一名智者,一個具有極高智商的老師。他一個人竟然能教出了四個太極拳流派的創始人,這是空前的事情。其弟子武河清(禹襄)創編的武式太極拳步高架活,開闔鼓蕩;其弟子和兆元(趙堡鎮人)創編的和式太極拳輕靈圓活,順遂自然,其弟子李景炎(又名李盾,陳辛莊人)所創的忽靈架(又名忽雷架)小巧緊湊,驚乍彈抖。其弟子陳有本所創陳氏太極拳三種不同風格的拳種同處一爐,實在令人稱奇,令人欽佩

  陳氏十五世陳耕耘為了隨父走鏢謀生,因其父陳長興終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陳有本公。為了使陳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陳有本除保留頭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發力,將架型予以放大,親自輔導苦練一年有餘。二人共同商討、鑽研,創編了一種架型,從此為了和頭套十三式有所區別,就産生了小、大圈的説法。陳耕耘將這種架型就在其家族中傳授,傳到其孫陳發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將此架型公布於世,後人為加以區別就以此架叫“大架” ,將傳統練法稱為“小架”。 。其身法、手法、眼法、步法、攻法、勁法與趙堡鎮陳清平所傳趙堡太極拳法基本相同,胯似托盤, 不扭、不涮; 兩胯走“∞”勁不斷, 背絲扣型迴圈纏,勁需走滿, 無過無不及。走立園多,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與大架不同,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走整園多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復蓄勁(與大架不同蓄勁發力),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