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藍田華胥上許道情

發佈時間:2021-10-20 09:02:2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道情”是曲藝的一個種類。道情的名稱和淵源與我國道家發展有關。最早道情以道教故事為題材,運用道歌《九真》《承天》等曲牌,由道士以説唱形式,宣揚道教的教義。這種由道士們説唱道教情理的曲調,被人們稱為“道情”,此後逐漸被傳至民間。道情由於演奏樂器的不同,有的也被稱為漁鼓、竹琴等。

藍田道情雖屬於關中道情,但韻味與關中道情有很大的差別,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藍田的道情班子有華胥上許道情班、史家寨、田家村、林家寨等道情班、韓奉賢皮影戲班道情等班底。

華胥上許道情班成立於清道光年間,曾多次參加樓觀臺、長安南五台、老洞廟、臨潼仁宗廟、十王廟等寺廟廟會、法會的演出活動, 也參加過辛亥元勳陜西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張鳳翙為其母親舉辦的祝壽活動。當時張家壽誕活動中不少劇種雲集,競相演出,而上許道情一演出,樂器一唱,竟成為滿堂彩。張鳳翙大受感動,親自將道情移至上房,為母親老太夫人演出,並贈演出人員每人銀元五枚,在西安周圍影響很大。上許道情遂成為一支馳名省內外的道戲班。

1957年,上許道情戲班代表藍田縣參加了渭南地區“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集體大獎1個,個人獎7個。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上許道情許多傳統劇目的腳本被燒燬,老藝人許宗衡冒著被批鬥的危險,將部分腳本放在煙筒裏,才保存了下來。1981年渭南地區民間曲藝組對上許道情進行了錄音,並蒐集整理出《賣道袍》《八岔詩》《高老莊》《京棠勸夫》等30多個劇本。1981年臘月,陜西電視臺在藍田組織錄製了春晚節目,在普化街將該班的《槐蔭媒》錄影。

華胥上許道情鼎盛時,劇目有200多個。其內容多與道教有關,涉及到韓湘子的戲就有數十種,主要是道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寓言神話傳説,宣揚忠孝節義,謳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

目前上許道情班保留和演唱的劇目有《賣道袍》《八岔詩》《高老莊》《劉備招親》《董永賣身葬父》等80余部。許宗衡和許存山兩位老藝人還創作了現代道情劇《母思兒情》《姑嫂姻緣》《愛情還是離恨》等30余部劇目,使古老的道情劇種煥發了青春。

華胥上許道情平時表演形式仍為坐唱,其曲體結構有板頭曲調、唱腔過門、間奏曲,曲牌屬於聯曲體,具有明顯的藍田地方特色。道情伴奏的主要樂器有漁鼓、簡鼓、三叉板、碰鈴、板胡、二胡、京胡、三弦、笛子等。若登臺演出,則需著衣化粧,用秦腔一套打擊樂。道情的音樂調式,是以“5”作為調式主音, 即“徵”調式,分為花音與苦音兩類聲腔,曲調、過門亦是如此。

藍田華胥上許道情,用人較少,三五個人即可演唱。演唱時用第二人稱口氣,一人包本説唱到底。唱時無樂器伴奏,聽眾對唱詞聽得十分清楚;“拉坡”時眾人幫腔,氣氛熱烈, 稱為“滿堂吼”,頗有二華老秦腔之韻味。上許道情在長期演唱中不斷對音律進行革新,將原來聲音特別低沉緩慢的五眼笛改為四眼笛, 使曲調更加緊湊,聲律更加慷慨激昂。同時, 上許道情在發展中又將碗碗腔的韻味融入道情之中,使上許道情更加細膩婉轉,悠揚悅耳, 形成了藍田道情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