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周至嗩吶

發佈時間:2021-10-20 09:17:54 | 來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c30.jpg

周至嗩吶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相傳唐明皇女婿郭愛被流放周至勒馬時,自解煩惱,將自己所戴的帽芯子盔上的銅管與房頂棚上的蘆管結合在一起,做成嗩吶吹奏音樂,並因此被皇帝特赦,留下周至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成為周至嗩吶的源頭。因而勒馬村吹嗩吶之風代代流傳、經久不衰。現在,周至嗩吶主要分佈在終南、辛家寨、侯家村、青化、竹峪、廣濟、翠峰等地。

c31.jpg

周至嗩吶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實用性的特點。它的通俗性首先表現于它的曲目標題性,通過標題給人們以解説聯想,使人們易於了解和欣賞。趣味性主要表現在樂曲的“戴帽”、“穿靴”上。“戴帽”是指樂曲一開始先奏幾小節後,才入正曲。其作用不僅為了統一音高與音速度,還有提示作用。

c32.jpg

“穿靴”指樂曲結束後,再奏一段速度較快的樂曲,它雖不完全與所奏樂曲要求一致,但能形成高潮,適應觀眾欣賞情趣的需要。周至嗩吶演奏曲目在原有的實用性上有了創新和發展,藝人以吸收民歌,或創作歌曲為基調,進行改編嘗試,以擴大演奏曲目範圍,在日常演奏實踐中,藝人精選了許多高難度的複雜技巧,從而發展和提升了嗩吶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c34.jpg

常演奏的曲目有六七十首,有曲譜記錄的就有二百餘首。大型曲目有:《三難女》、《刮地風》、《雁落沙灘》、《水龍吟》、《賞宮花》、《飄雪花》、《單雙放牛》等。

c35.jpg

周至嗩吶屬木製雙簧管樂器,由哨、氣牌、芯子、桿和碗五部分組成。特技表演有頂磚、挂壺、墜凳、口鼻同吹、噴火、啞巴戲等十多種吹法,堪稱一絕。周至嗩吶在民間傳統表演藝術形式中佔有重要地位,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等儀式伴奏,通過嗩吶演奏,給紅白喜事增加氣氛,召回祖輩魂靈,和諧鄰里關係,民俗氣息濃厚,藝術特徵鮮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c36.jpg

其傳承歷史、演奏風格、曲目通俗趣味,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周至嗩吶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演奏組合形式上靈活多樣,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為了保護周至嗩吶,周至縣文化館全面細緻的開展普查工作、建立藝術檔案、深入開展理論研討、成立周至縣民間藝術表演團,使嗩吶演奏水準得到最大的提高,更好的傳承發展。傳統音樂項目《周至嗩吶》被列入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