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臨潼代張楊村竹馬

發佈時間:2021-10-20 09:23:1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竹馬又稱跑竹馬,是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表演形式。竹馬舞蹈最早見於宋朝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記述了當時東京“蹈蹺竹馬”的盛況。明代阮大鋮編寫的劇本《雙金榜》中,也有“跑竹馬”舞蹈表演的記述。代張楊竹馬起源於清朝順治年間,距今大約有360年的歷史。起先的目的是為了感謝上蒼歡慶豐收,後逐漸演變為喜迎新年的民俗表演活動,表演內容以戲劇故事為主。

代張楊村竹馬表演,一般從農曆正月初八開始,要持續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以,每逢臘月來臨,村中的竹馬會就會聚集在一起商議開展活動的規模、時間和籌備材料、道具置辦等一系列工作,並且都要在正月以前準備得當。 代張楊竹馬隊表演分為行進巡遊和廣場表演兩種形式,表演由跑馬隊、鑼鼓隊組成。其中場地竹馬表演又多以晚上表演為宜,為解決照明問題,過去以竹篾子扎制各種綵燈(花燈):蓮花燈、宮燈、兔子燈等,現在則以電燈來代替,並配以各色彩旗烘托表演氣氛。演出視場地大小而定,陣容可大可小,少則幾十人,多則百餘人。最少出馬8匹,最多可出馬30匹。跑馬隊一般由8—12歲的跨馬小孩進行表演,稱馬娃。 首先以鑼鼓造勢開場,俗稱打場子。接著一聲炮響,身著特定服裝的馬排手持馬鞭,各自引導對應身套馬具,穿著傳統戲劇人物服飾,背插彩旗的兒童入場,隨著引馬人馬鞭的引導和伴奏的鼓點節奏,竹馬時兒徐行、時兒賓士、時兒跳躍,並根據引馬人的指揮變換陣形和套路。 代張楊竹馬劇目主要有《戚繼光斬子》、《智取威虎山》、《破寧國》、《金沙灘》、《回荊州》、《下河東》等。表演陣式也豐富多樣,有“花大四門”、“兩國交戰”、“百馬分鬃”、“內外城”、“敬德一條鞭”、“卷席筒”、“紅五星”、“金香爐”、“擰門轉”、“神龍擺尾”、“大老碗”等十余種。 上世紀五十年代,代張楊村竹馬在臨潼縣第一屆春節民間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十年文革動亂時期”,聰慧的代張楊村村民為了使竹馬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得以存留。以樣板戲的裝束進行表演,並在一定程度上傳承發展了竹馬的題材內容,也成為了陜西省內民間傳統藝術唯一沒有中斷表演的民間藝術。改革開放以來,代張楊村竹馬在當地政村委會支援下以及全體村民和竹馬會共同努力,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