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三意社秦腔藝術

發佈時間:2021-10-20 09:34:13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三意社原名“長慶班”,演藝活動始於1895年,至今已有120年的演藝史,創始人蘇長泰。1915年開始紮根西安,更名“長慶社”,1921年,社長耶金山以蘇長泰三子的小名如意、雙意、三意的“意”字為由,將長慶社改名“三意社。在一百餘年的漫長歲月裏,長期活躍于西安戲曲舞臺,為秦腔劇種的繁榮和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演出大量優秀劇目《趙氏孤兒》《火焰駒》《狸貓換太子》《打柴勸弟》等,並涌現出大批著名秦腔大家,如蘇哲民、蘇育民、蘇蕊娥、王輔生、肖玉玲等。

2005年,三意社與易俗社、秦腔一團、五一劇團合併為西安秦腔劇院。2009年,西安秦腔劇院整建制移交曲江新區,在新管理體制和政策條件支援下,老樹新生、再綻新花,三意社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繁榮的最佳時機。三意社現有演職人員120余人,有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侯紅琴和張濤,國家一級演員康亞嬋、王戰毅、馬璐璐、雷紅茹等一批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尖子演員,可謂是群英薈萃,光彩熠熠。

在強大的演員陣容面前,三意社搶抓時機,貼近群眾生活,以“精品化創作”為指導,創排了大型秦腔歷史劇《楊貴妃》《曹植》(又名《七步詩》)《大明宮》、秦腔傳統戲《集雲山》《花打朝》等一系列新劇,復排了優秀傳統劇目《楊門女將》《玉堂春》《五典坡前本》《遊園逼宮》《化墨珠》等30余部作品。其中《大明宮》獲第五屆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優秀演出獎特別獎,《曹植》獲第六屆陜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改編創排傳統戲《集雲山》獲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編劇獎等十余個獎項。

精品劇目的創排和優秀人才的培養,讓三意社牢牢佔據著西安秦腔舞臺的半壁江山,伴隨著社會知名度的顯著提升,近年來三意社承接的演出場次也逐年增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證明了三意社的演出水準和專業實力,反映出三意社在陜甘兩省的巨大影響力,為秦腔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而輝煌的貢獻,是戲曲藝術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