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西安杖頭木偶

發佈時間:2021-10-20 09:36:30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中國的木偶戲源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漢代就有記載這項民間藝術,知道唐代才開始慢慢流行起來,一直傳承到了今天。木偶戲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的玩偶來進行進行表演的一種戲劇形式。古老的西安文化就很好的保留了這一藝術形式。

木偶為區內傀儡戲的一種,其流行時間早于秦腔班社。明代,這裡已有木偶戲活動。清末,因秦腔班社較少,故木偶戲班及為活躍,其中以西峰陳戶鄉曹家木偶班較著名。當時陜西禮泉,乾縣的木偶戲班也來董志原一帶活動。不少慶典,家祭,祝壽等民俗活動,常有木偶戲班出現。

偶戲是用木頭刻成原木偶人(主要是偶頭,身子為木條做成的幾何圖形的骨架),涂匯戲劇人物臉譜,再給偶人穿戴戲劇服裝,由人操縱,使其模倣舞臺人物作各種戲劇表演。木偶在區時曾有“肘鬍子”(杖頭木偶)和線鬍子(提線木偶)兩種表演形式。

“肘鬍子”是表演者隱藏于布幔之下,用木棍或竹棍舉著木偶人進行表演;“線鬍子”是表演者隱藏于舞臺之上,操縱連係人各部位的線繩進行表演。現在,“線鬍子”已經不多見了,僅有“肘鬍子”形式。

木偶戲和皮影一樣,演出隊伍較小,易於流動,一個戲班一般為10個人。人員素質要求較高,一人多能,既能唱,又能操作。所演劇種多為秦腔,亦曾演過眉戶。以演傳統劇目見長,重唱工。

木偶戲的操作線有幾根,主桿置於偶人後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後仰俯;側桿兩根,分置於兩臂,掌握兩臂及手的動態。演員表演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掌主桿,操作木偶人的軀幹;又以拇指,食指捻動左側桿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側桿,操作偶人右手。

如果一名演員同時操作兩個木偶,則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顧左右手動作,這要求有傭熟的技巧方能勝任。木偶人的頭部以泥土雕塑,幹後彩繪成生、凈、醜、旦等各類角色,頸部用鐵絲與偶身相連,偶人軀幹四肢以木刻製,偶頭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為不同的角色。

木偶表演動作豐富,尤其手的動態,可細膩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種情態,能表演開闔扇子、撐傘、拿書、寫字、斟酒、燒香點燭、射箭、舞劍等。它的唱腔、劇目、服裝、表演等方面均與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戲的人也能登臺演秦腔,尤其生、旦、醜的表演,仍保留著秦腔的古老動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