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石刻技藝起源於黑河岸邊、道教發祥地樓觀臺腳下的九峰鎮余家村,深受道教和道文化的影響,現主要分佈在周至集賢鎮、終南鎮、二曲鎮、四屯鎮等,在戶縣、眉縣都有影響。武家世代傳承石刻技藝,從清咸豐年間至今經歷了七代。其家族的石刻作品在樓觀臺、仙遊寺等觀、廟流傳較多。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技藝已延伸到拓片、裝裱領域。
圖注:石刻民間流傳的講解(陜西省藝術館)
周至石刻技藝以線雕為主,基本程式有(一)選料。包括採石料、取坯等;(二)繪圖。有構思創作畫面,磨平石板表面,在磨好的石板上均勻涂刷黑色油漆,用鉛筆和書寫紙在石板表面謄畫圖案等環節;(三)雕刻。其刀法有正入刀、側入刀、雙入刀、挫刀、切刀等多種,以側入刀為主。
在周至石刻中幾乎可以看到我國石刻藝術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除了線雕,還有浮雕和圓雕,其雕刻技法與線雕稍有區別。從風格上講,周至石刻技藝有陰刻、陽刻,還有陰陽相結合;有工筆、有寫意,也有以剪紙形式出現的。從選材內容上講,所表現內容首要是健康向上,其次要易於在石刻上表現。在技法層次上,構圖講究虛實、黑白協調,用筆粗細搭配疏密參差,錯落有致,或草書或行書,題款言簡意賅,圖章也很講究。
圖注:石刻展示(陜西省藝術館)
周至石刻技藝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刻于一爐。造型準確、生動,形象逼真、線條細膩,既有現代石刻的風格,又有傳統石刻的神韻,它始終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最可愛、最生動的一種活的神韻,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多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傳遞,有關治學、勵志興業、養生等方面詩、書、畫有機結合,有花鳥、動物、民間神話的中堂、條屏,給人以精神享受,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有極強的生命力。
圖注:石刻展示(陜西省藝術館)
石刻技藝製成的拓片,圖像清晰、逼真,做工精細、雅俗共賞,深受社會的讚許,其代表作品有:老子撰經圖、毛澤東書《長恨歌》、鄧散木篆書、淩波達摩圖、于右任書法、鐘明善書法、魁星點鬥圖等50多幅。周至石刻工藝表現在生産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如門墩、柱頂、拴馬樁、碾子等等;表現在陵墓、橋梁、牌樓、碑碣、造像等專有技術上,具有精湛、逼真、傳神的特點,氣勢恢宏,世代稱奇。
傳統技藝項目《周至石刻技藝》已被列入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注:石刻拓本的製造工具(陜西省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