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堆技藝于2014年被收錄為西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該項目的保護單位是蓮湖區文化館,傳承人是郭曉冬。
雲堆技藝起源於宋代,原意是指像祥雲堆積而起的神佛塑像,是民間以絲綢、金屬、絲帶、紙制小件、泥塑小件、絲線等材料為頂布料,金屬骨架加棉花或稻草製作身體構架的立體人像及其製作工藝的統稱。
該技藝彌補了泥塑僵化、無生動感的不足,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動。這項技藝主要塑造的包括神、佛、仙、靈,所塑造的作品生動鮮活、色彩鮮亮、栩栩如生,充滿濃郁的北方民間氣息。
民間工藝的奇葩
目前雲堆技藝作品多供奉于家廟及祠堂、寺廟,是專為廟宇墻壁裝飾所誕生的一種獨有立體小型雕塑。“雲堆”工藝精湛,作品栩栩如生,將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成為我國民間工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獨放異彩。
郭曉東説“小時候就看爺爺、柳爺爺和姑父在家裏做雲堆。”45歲的郭曉東提到的柳爺爺就是把雲堆傳入西安的人。1937年因為家鄉受災和戰爭,爺爺郭福明一家從河南往西安逃難,快到潼關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姓柳的傷兵,照應他一起到了西安。當時的西安鐘樓後面有個平安市場,柳爺爺到了這裡並沒有找到親戚,過了一段時間又偶遇我爺爺,兩家就在北門做了鄰居一直互相照應,關係特別好。”
郭福明本是手藝人,做廟宇修繕、壁畫的活兒,那個紛亂的年代為了生存也拉黃包車,郭曉東説柳爺爺是山西襄汾縣人,祖傳的雲堆手藝。“柳爺爺將雲堆技藝教會了我爺爺和姑父。”解放後,郭福明一度重回老本行,受雇于當時的古建修繕隊。
在郭曉東眼中,爺爺當年是為了生計學雲堆,但姑父邢玉巨才是熱愛並將雲堆技藝和文化研究透徹的人。姑父得到了兩位老人手把手的教授,學會了古建修繕、畫壁畫和雲堆,在古建修繕隊裏提到他的外號“石頭”頗有名氣。“可就在雲堆評上非遺的2014年,姑父去世了。”隨著老一輩人相繼離去,雲堆的傳承落在了郭曉東身上。
“那時候大人們就在一個大桌上鋪開做,我做小件,要求非常精細。”他回憶起從小看著大人做雲堆,早早開始打下手,但真正喜歡上雲堆是在八九歲。當時他沉醉在小人書、評書中的英雄人物情節中,有一天家裏做好了一個韋陀。“這個護法神身披金甲、面目童顏,金光燦燦的。英姿豪邁、惟妙惟肖,我一下子就被打中了,它符合我心中對英雄的所有想像。”雲堆就這樣一下子鑽進了他的心。
據郭曉東介紹,雲堆技藝製作過程複雜繁瑣,需要良好的美術基礎與多年的堆制經驗。加之對供奉佛像的禁忌要求,製作成本高,經濟效益偏低,古代“雲堆”存世很少。此外,除了立體技法、凸堆技法,雲堆技藝中還有一種凹堆技法。遺憾的是,凹堆技法在清代後期已經失傳,由於無任何文字記載及實物考證,此項技藝至今無法還原。
目前,郭曉東的代表作品“朝天韋陀”、“牛魔王”、“象首佛”、“李元霸”、“關公”、“穆桂英”、“韋陀菩薩”及雲堆浮雕技藝作品“大鬧天宮”均被西安市非遺博物館收藏,這些作品色彩鮮亮、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歷史性、藝術性、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