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遺

西安市的市級非遺項目——倉頡造字傳説

發佈時間:2021-10-19 13:39:04 | 來源:西安市文化和旅遊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漢代倉頡造字圖

倉頡造字的傳説在戰國時期已廣為流傳。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軒轅黃帝的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

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儘是銀裝素裹。忽然,林中竄出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裡,倉頡茅塞頓開。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裏。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裏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裏,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陜西白水縣現還保存著漢代建成的倉頡廟和倉頡墳冢遺址。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上寫有一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倉頡造字或許僅僅是傳説,文字作為人們智慧的結晶大概也非一人獨創,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畢竟終結了“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歷史,翻開了華夏文明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