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牛郎、織女二星以星辰形象構成隱喻式的聯想出現在古代典籍中,尚未構成故事情節。西漢始,牛郎、織女星宿逐漸演變為民間神話傳説。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為了訓練水軍,在長安鬥門灃河東面開鑿昆明池,並在池畔東西兩側立牛郎織女石像,二石像隔池相望,上應天象、下順民意。從此,以牛郎織女故事傳説為主題的民俗活動更加活躍。魏、晉繼承漢代風俗,曾設“乞巧”活動,至唐代又修建石婆廟。宋代以後,關於石婆(織女)、石爺(牛郎)的祭祀活動在長安地方誌中相繼記載,不但完整保留了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而且成就了當地人物(孫壽義、孫壽仁),形成地方特色,甚至成為吉祥符號,並編成秦腔《天河配》等戲劇常年連演不衰。時至今日,當地群眾仍然普遍傳述著牛郎織女這一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民間還繼續傳承兩種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曆正月十七”牛郎織女成婚日祭祀活動,二是“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日祭祀活動。屆時四面八方前來趕廟會的群眾絡繹不絕。
牛郎織女故事傳説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民間基礎,在世界華人文化圈及日本、南韓及東南亞地區,有廣泛的文化認同。其巨大的文化價值與積極的社會影響體現在:1.傳説折射出農耕社會的生産力發展狀況和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2.傳説與相關的民俗活動相輔相成,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3.傳説描繪的愛情婚姻家庭理念,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對於建設和睦家庭、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4.牛郎織女傳説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永恒的主題。